历史上四位名将:战场威武和睿智迥异,政治能力不足,晚年沦落悲惨

文化 2024-01-10 16:18:01 桔子生活

历史上的四位名将,以威武和睿智而闻名于世,但他们的政治能力却长期受争议。在战场上,他们英勇无比,率领军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却逐渐暴露出政治能力不足的问题。晚年的他们陷入了悲惨的境地,所面临的困境和挫折无法避免,这让人不禁思索,究竟何以这些战场上的英雄在政治上如此失意?

在查阅此文前,麻烦看官点个“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提升您的参与感,小编也会持续更新精彩文章,各位看官千万不要错过哦~

文 | 花笙

编辑 | 贺绪云

前言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这样几位令人唏嘘的军事天才:他们在战场上勇冠三军立下汗马功劳。

却因为在政治上素昧平生、运筹帷幄不善,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死无全尸的悲惨结局。

这些伟大的战神一生最终都成为了“悲剧英雄”。他们是谁?又为何在巅峰之后迎来落幕?

胯下之辱—韩信

韩信生于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做粗活赚钱养家的劳动人民。

小时候的韩信长相清秀,性格腼腆内向,常常会被一伙混混恶少年盯上欺负。

有一次,这群恶少年逼着还是孩子的韩信从一个肥胖的屠夫岔开的双腿下面爬过,屠夫故意把腿张得很开,韩信不得不从那令人极为屈辱的地方通过。

任何正常的男子汉都会气愤反抗,但韩信却忍辱负重,一声不吭地爬了过去。

韩信的母亲看到儿子受辱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告诉韩信要想翻身改变命运就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定力和毅力。

韩信听母亲的话心里默默承受着屈辱,这场残酷的磨炼逐渐滋养了他日后屡建奇功的坚韧之心。

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时,韩信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奔赴沛县投奔了以项羽、刘邦为首的起义军。

可想而知,一个出身贫寒的韩信在项羽军中仍然受到歧视,项羽根本不重用他这个没有背景的小角色,有时甚至公开羞辱韩信,让韩信再次尝到屈辱的滋味。

后来,韩信投奔了汉王刘邦,终于得到了重用的机会。

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凭借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和领导才能,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

他深谙用兵之道,善于运用间谍搜集敌军的虚实动向。

在垓下决战前夕,韩信派出大量奸细深入项羽大营,摸清敌军布防漏洞。

到了决战时刻,韩信用计诱敌,让项羽误判汉军主力仍在外围,自己轻敌大意。

结果韩信只用十分之一兵力就将项羽的大军彻底击溃,一举扭转了战局。

凭着这场举世无双的决战功勋,韩信终于扬眉吐气,被汉王封为“楚王”,享受起了人生的荣华富贵。

韩信没有因功業高达而骄奢淫逸,而是表现出谦卑有礼的政治态度,深得天子刘邦的信任。

然而好景不长,当权力和地位来到顶峰时,韩信也开始陷入了骄傲自大的局面。

一次醉酒之后,他公开对刘邦说自己的军队已经壮大到刘邦的十倍有余,这无疑触怒了身为天子的刘邦。

在政治上,韩信也开始明里暗里谋划着要夺取权力,与吕后和太子产生对抗。

刘邦的谋士萧何看穿了韩信的反叛意图,立即设计诱骗韩信前往一个偏远地点,然后派左右刀斧手将其就地擒杀。

韩信从小就历经艰辛和屈辱磨练,但他坚忍不拔终成就一代大器。

然而当他站上权力之巅时,韩信没有驾驭好这柄双刃剑反被权势冲昏头脑,在政治上造作谋图,最终导致自己飞蛾扑火式的悲剧结局。

韩信就像一朵烈火烹油下的昙花,骄傲自大使他燃烧殆尽,终究只能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

杀神白起

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是秦国最出色的军事统帅,也是让所有敌国闻风丧胆的战神。

白起一生戎马征战,用他那双铁血的手为秦国塑造了一个杀人无数、所向披靡的凶名。

他不仅是秦国霸业的铺路石,更是开启秦朝统一天下伟业的关键人物。

然而,当我们剥开白起军神的外衣,细看他的人生经历时,却会发现一个不为后人所了解的真实白起——一个仕途崎岖、得意后便骄横跋扈的悲剧英雄。

白起本是魏国贵族子弟,后来不满现状选择投奔秦国。

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凭借战场上的军事天赋很快便获得提拔,逐步崭露头角。

历史记载白起先后参与了30余场战役,用他那双铁血的手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在白起的戎马生涯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中,白起仅率领3万人马就大破韩魏联军40多万大军,这场胜利一举扫清了秦国东线的隐患,使秦军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其他国家。

而在长平之战中,白起面对的是赵国40万大军,双方可谓是投入了全部国力。

白起凭借出其不意的战术,将赵军40万尽数坑杀,为秦国辟开了统一六国的契机。

可以说若无白起,秦国很难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统一大业。

白起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真正的国之栋梁,然而,他的仕途生涯却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般顺风顺水。

白起性格直爽刚烈做事不善于委婉,他政治头脑简单不能洞察君王心思。

另外,由于他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也变得骄横跋扈。

白起不仅与朝中权臣发生了矛盾,还经常藐视君王的军令,这导致秦王渐生猜忌担心白起日后不利权力斗争。

再加上白起曾经提拔的旧主被秦王所废,他在朝中也失去了靠山。

最终,尽管白起对秦国有着莫大的功劳,秦王还是选择以大局为重,牺牲白起来化解潜在的权力之争。

白起对此激愤不已,最终在权臣的连番进谗下被秦王所赐死,收到死讯的白起性格直烈直接选择了自刎结束生命。

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一个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战神,却在权力斗争中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白起一生可谓传奇与悲怆并存,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脱被权力所消耗的宿命。

蒙恬:功高震主,死于非命

蒙恬生于一个世代军人之家,自幼便耳濡目染饱读兵书,以报效国家为志向。

二十岁时,他参加了秦军统一六国的战役屡建奇功,在攻打齐国时,他用计夺取齐都临淄生擒齐王建,为秦灭齐立下汗马之功。

秦始皇非常赏识他的才能,亲自接见他,封他为内史掌管朝政大权。

此后,蒙恬继续以军功立身,他奉命北上攻打匈奴,统帅30万大军深入草原腹地与匈奴主力展开殊死搏斗。

蒙恬运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成功歼灭匈奴主力军对匈奴造成毁灭性打击。

这不仅巩固了秦朝北方边疆也使蒙恬的威名远扬,军中和朝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蒙恬军功越大也就越引起皇帝的猜忌,秦始皇晚年,宦官赵高专权与蒙恬结下仇怨。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趁机发动政变伪造圣旨,欲诛杀蒙氏兄弟和扶苏夺取政权。

这时,蒙恬本有反击的机会,他可以发兵讨伐赵高一雪前耻。

但由于缺乏政治经验,他错误判断形势放弃了反抗,这一放弃直接导致他和扶苏被赵高所杀。

蒙恬虽在军事上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政治斗争中经验不足。他没有意识到,宦官和奸佞之辈最擅长阴谋诡计必须防备。

他也没有及时察觉到,皇帝已对自己功高盖主产生猜忌,这些政治上的疏忽,终于使他难逃奸佞之害功败垂成。

尽管他在末路上有所失败,但世人对他的军事才华和忠诚报国之心将永远铭记。

蒙恬的一生,既是一个杰出军人的传奇,也是一个政治悲剧的教训。

邓艾政治的牺牲品

邓艾,一个出生于三国末年普通农家的小伙子,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出色的将领,为了实现梦想,他努力学习兵书策略参加军营训练,扎实掌握军事知识。

经过层层选拔,邓艾终于如愿通过武举成为魏国禁军的统领。

公元263年,魏国决定发动决定性的攻蜀战役,此役任务艰巨,邓艾作为主将军受到魏帝重用。

邓艾明白,要打赢蜀国正面强攻收效甚微,于是他详细制定出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佯攻蜀军正面,主力部队则悄悄绕到蜀国后方,直接袭击成都。

经过数日行军,邓艾的主力部队已经成功绕到蜀国后方,他亲自带领一部分精锐奇兵,在凌晨时分发起突袭。

蜀军自恃山险天险坚守各要塞关口,没想到魏军突然从背后杀到蜀军措手不及,大乱之下溃败而逃。

邓艾的军队一路杀到成都,刘禅不得不开城投降。

这场战役,邓艾用出其不意的战术一举击溃蜀国,使自己一战成名声名鹊起,实现了统领大军的梦想,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

但是好景不长,邓艾并没有意识到权力的变化无常,仗着战功他目中无人起来,公开吹嘘自己的才能态度傲慢。

他甚至直接接受蜀国投降,不把掌权的魏帝放在眼里,这引起了司马昭的警惕。

司马昭早就怀疑邓艾志不在小,果然,在得知邓艾种种作为后司马昭大怒,认为此人志越来越大必须早日除去。

于是趁邓艾还沉浸在胜利喜悦时,司马昭暗中发出死令,将邓艾及其家人一网打尽。

邓艾在政治上太过稚嫩,没有意识到权力的复杂,他轻举妄动得罪了权谋深沉的司马昭,终于酿成大祸。

如果当时邓艾谨慎行事,或许他可以在司马氏手下获得更大的提拔。

可惜,政治经验的不足成为邓艾的致命弱点,这位军事上的奇才最终也因政治短视而丧命。

邓艾虽为三国魏国作出卓越贡献,但他的悲剧却提醒人们,政治的残酷与无常。

正如历史常把英雄放大也常把小人缩小。

结语

这些军事奇才各自以出色的成就闻名,在战场上都展现出了骁勇善站的气概,然而,他们却忽略了政治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也许他们并没有错,或者是因为他们直言不讳使他们得罪了许多人,最终导致他们未能死在战斗中而被同胞所杀。

不可否认,想要立足光靠能力和才智是不够的,情商也必须跟得上,否则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