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它们既是人们对于古老事件的记忆,也是对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展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有时候,这些变化可能是出于创作者的意愿,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由于口传误差或拼凑相聚所致。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些传说进行重写,以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真相,传承和延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纸上谈兵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听说过,这个故事最早是在《史记》中记载的,故事主要是说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赵奢之子赵括的。赵奢是赵国很出名的大将军,在大大小小的战事当中,屡建奇功。在当初的赵国可谓人人夸赞,只是他的儿子赵括却与他威武的父亲截然不同,赵括自小在赵奢的影响下也是熟读兵法,若只是口头上谈论起兵事来,赵括这个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也说不过他儿子。但赵奢心里明白,自己的儿子哪怕就是言谈中对兵法再熟练,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之中,他儿子从来听不进去他讲的实战经验,只会搬用书上的理论,如果真到战场上,恐怕会功亏一篑,毕竟带兵打仗虽然也需要懂得兵法布战,但实战经验是经历过之后慢慢累积的,这个实战经验兵书上是没有的。
但是他儿子赵括却不这样认为,他甚至感觉自己是天下无敌的军事理论家,因为有时候连他父亲都谈论不过他。虽然他父亲从未夸赞过他,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最棒的。
过了许多年后,赵奢年老体弱再加上常年行军在外,累积了一身的顽疾。垂暮之年赵奢常常担忧的说:“日后我若长眠,我儿赵括不带兵则罢了,一旦赵国重用他带兵打仗的话,那赵国的大业将被赵括断送。”但是当时是没人把他这个话当真的。就这样过了几年,赵奢郁郁而终。
赵奢死后,赵国再无像赵奢那样英勇善战的大将之才,有一年,秦国瞅准时机,开始对赵国发动进攻。赵国便临时任用了已经年老的廉颇率军前去抗敌。一开始由于秦军来势汹汹,赵军节节后退。廉颇身为老将,虽已年迈但战场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苦思对策,决定以逸待劳,驻兵不前,坚守阵地。这样既可以保存当前的军队实力,又可以渐渐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因为只要这样拖着,秦军必定会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而慢慢失去斗志。
结果真如廉颇所料,经过了一段时间,秦军大营开始恐慌,那么多人吃饭成了问题,军队内部开始骚乱。秦军将领为此也是焦头烂额,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方法:派人潜入赵国,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只是在蓄精养锐,他们怕只怕赵括,倘若赵括带兵,恐怕秦军早已全军覆没。
谣言很快传到了赵王耳朵里,赵王此时也正在为廉颇一直死守不攻而郁闷,这个时候这种谣言满大街的传扬,马上就有奉承之辈前来献策,他们要求赵王马上任用赵括为大将军,廉颇年老体弱已经不适合带兵。赵王当下就不顾赵括母亲的一再劝阻,下了旨意,任命赵括为大将军,代替廉颇之职。
赵括信心满满的来到前线,准备过一把大将军的瘾。他来到中军大帐,改变了所有的行军阵法,对于不满的人全部撤换,一时间弄得鸡飞狗跳,赵军军心大乱。秦军将领一看计谋得逞,便在一天夜里,派了一只小队偷袭赵军大营,刚打了一会,便佯装败退,赵括不懂得实战的操作,得意的以为是自己战略有方,才会打败秦军,随即便命令部队乘胜追击。
可是事实上赵括大错特错了,他的部队立刻被秦军拦腰截断,分批包围。当赵括发现形式不对时,为时已晚。赵军被分割包围,已经是顾头顾不了尾了,就这样赵军40万大军被围困了一个月左右,最后赵括坚持不了了,仓皇突围,结果在突围过程中被乱箭射死,最后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也因此一蹶不振。这就是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没有实战经验只有一肚子理论的赵括真的把赵国葬送了。就在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秦国给灭了。
以上就是论战纸上:传说故事的重写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论战纸上:传说故事的重写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