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朱元璋一向以明君之名号扬天下,可是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操控胡惟庸冤案的阴谋之事。胡惟庸,原是一位声誉卓著的大臣,却因为被陷害而被流放至边疆,最终因为冤案而葬身在异乡。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是朱元璋暗中操控所致呢?还是其他的阴谋事件将其推到了悬崖边缘?这个谜团一直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胡惟庸案作为明朝历史一件重大的冤案,在历史研究领域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围绕它展开的种种讨论莫衷一是,许多历史专家对胡惟庸是否造反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无论质疑与讨论如何展开,始终都无法脱离朱元璋的影响,实际上,胡惟庸案的背后隐含着君臣关系的复杂现象。
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自朱元璋早期起义时便跟随他四处征战,早期的朱元璋集团除了胡惟庸之外还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开国功臣但同时也被卷入胡惟庸案中。
胡惟庸在朱元璋手下曾担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太常少卿等职,这些职务大多是处理公务文案,此时的胡惟庸鲜少有机会接触中央权力,显然他并不得到朱元璋的重视。
即便在不被重用的情况下,胡惟庸仍兢兢业业地处理好每处职位的公务,他在基层中不断积攒,丰满自己的羽翼,终于他等来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机会。
吴元年,在同乡李善长的推荐下,胡惟庸升任太常寺少卿正式成为一名朝廷中央官员。
此后,胡惟庸似乎掌握了升官的诀窍,他的仕途之路一片光明,几年之后,又升任至中书省参知政事,跻身于权力中枢机关内。
四年正月,胡惟庸迎来了事业巅峰,随着左丞相李善长休致,右丞相徐达由于长期在外征战身体条件恶化,朱元璋命汪广洋为右丞相。
但汪广洋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中,无心理会政事,朱元璋一气之下将他贬为参知政事,这样一来,右丞相的位置又空出来了。胡惟庸似乎察觉到这是扭转时局的大好机会,他使尽浑身解数处处逢迎朱元璋。
据史料记载“晨昏举止便辟,即上所问,能强记专对,少所遗,上遂大幸爱之”,朱元璋将他的八面玲珑都看在眼中,当年七月便提拔他为右丞相,不久又升任为左丞相。
此后,胡惟庸开始独揽大权,虽然后期汪广洋被调回京中,但位居胡惟庸之下,丝毫无法捍卫胡惟庸专权之势。
胡惟庸升任左丞相后,他的勃勃野心再也无法掩藏,在利欲熏心之下,他开始结党营私、组织与他交好的官员用尽手段排除异己。
他始终记念着自己是依靠与李善长的同乡关系才得以开启人生仕途,于是便开始充分利用身边的同乡关系。
他利用这层乡土关系巴结来自淮西的有功之臣,这些人合成为一个集体,历史上称之为淮西勋贵集团。
为维持自己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子,还力图拉拢徐达,但徐达鄙视其为人,避之不睬。
对于不是出自淮西的官员,胡惟庸只要判断其对自己有益也会与之交好,由此,胡惟庸党派逐渐扩大。胡惟庸不仅善结交党羽并且贪污了大笔军事资金,私下还会收受各类贿赂。
据李善长家奴后来揭发,胡惟庸为报答李善长的举荐私下赠予黄金三百两以谢之,当时仍在地方任职的胡惟庸可以轻易赠予巨额黄金,可见他从以前开始为官便不清廉。
当时国家战事频发,国库空虚,文官只能靠收取田租来作为俸禄,胡惟庸显然收取了更多田租来填补自己的腰包而置穷苦百姓不顾。
胡惟庸升任左丞相后,投靠他的官员便更多了,众人为升官升职带着大笔的金银财宝来拜访胡惟庸的府邸,胡惟庸尽心收下也会应许他们一份仕途。
但胡惟庸的野心并未就此止步,反而愈加膨胀,所有外臣上报的奏折都要他先批阅,凡是威胁到他的地位的官员无一幸免,甚至“僭用黄罗帐幔,饰以金龙凤文”,代表皇家地位的金龙图腾竟出现在臣子身上。
胡惟庸在权力的蒙陛下,失去了理性,在他沉醉其中之时,朱元璋将他的举动尽收眼底。
胡惟庸的末日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已展开了一系列动作。
首先,朱元璋下令撤销兴中书省,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等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为防止中书省权力过大,朱元璋又下令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一方面他确定了左右丞相的官职地位,同时取消了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官职,此时,随着右丞相丁玉带兵出征,朝廷内实际掌握大权的只剩胡惟庸一人。
但朱元璋并未就此停止,他下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彻底架空中书省的权力并断绝其与六部之间的关系。
胡惟庸一时间陷入紧张与慌乱之中,依照这个形势进行下去,中书省不久就将被撤销,那么丞相一职也面临废除,那么胡惟庸的权力也会在一夜之间倾颓,于是,胡惟庸开始与陈宁等人密谋造反。
胡惟庸派人在外征集兵马、笼络宫中禁士的心并偷阅军事机密,他还想拉拢李善长与他共同谋反但遭到了拒绝。万事俱备只差造反的契机,恰巧此时,胡惟庸的儿子在闹市中御马狂奔不巧撞在一辆马车上,身受重伤,不久便过世了。
胡惟庸爱子心切,一怒之下便杀了御车的马夫。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早已对胡惟庸的种种作为感到不满,一气之下要求胡惟庸杀人偿命。
胡惟庸意识到大祸临头只好开始实施谋反的计划,眼看一场皇庭内斗即将爆发。
不料此时恰逢占城使臣来朝拜访,但中书省并未引见欢迎,这件事被告发到朱元璋处,胡惟庸只好自觉谢罪。
这件事在中书省内不断推诿迟迟未得到结果,朱元璋在愤怒之下将胡惟庸、汪广洋等人关入监狱,要求严加审问。
众人看到胡惟庸草草下台,为保自身开始告发胡惟庸等人意图谋反的行为,胡惟庸的罪状被逐一状告,朱元璋最终下旨处死胡惟庸,余党也被连坐处决。
在下令处死胡惟庸的同时,朱元璋下令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将大权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自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也就此谢幕。
冤案的背后是皇帝一手操控?胡惟庸是否真有谋反之举,这个问题仍有待考证,但据史料记载,胡惟庸下狱前的种种行为并不利于他实施谋反计划:如果胡惟庸决心谋反,他应及时离开京城,尽可能远离朱元璋的眼线,但他一直都在中书省处理公务,其妻儿也没有离开京城;
其次,胡惟庸并没有权力调动军队,且当时的军队主力都投入到抗击倭寇的战争中,以胡惟庸的机敏,他肯定能够察觉到仅凭目前的兵力并不利于谋反。
有关胡惟庸谋反的证据隐含了多处矛盾,这些被记载的“罪证”很有可能是编造的伪证,李善长的死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猜想。
胡惟庸死后,有关胡惟庸罪证的搜集仍没有结束。
有人举报胡惟庸曾致信给元肆君,请求他出兵作外应,帮胡惟庸送信的人竟是当初元朝被俘的旧臣封绩。
封绩曾被将军蓝玉捕获但在李善长的授意之下才幸免遇难,封绩送信一事败露后,李善长也受到牵连,在李善长的地位岌岌可危之时,又不幸遇到了难事。
李善长为建设房屋向汤和借了三百名士卒,这件事却被汤和上奏给朱元璋认定他为私自集结军队,此时的李善长一心只想安心养老,早已退居朝堂之外,他在不知晓此事的情况下又为被判罚的丁斌求情。
李善长的种种行为加大了朱元璋的怀疑同时也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一并关押。
通过审问丁斌得知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曾与胡惟庸交往频繁,李存义被捕后又交代李善长知晓胡惟庸的谋反意图且胡惟庸曾鼓动李善长与他一同谋反,朱元璋在知晓这些事情后下令诛杀李善长。
朱元璋为加强权力的集中仍不放松警惕。十年以后,胡惟庸案的风波似乎得已平息,但没想到新一轮风波竟围绕年近八十的李善长展开。
李善长作为明朝早期的开国功臣颇受朱元璋重视,朱元璋曾授予李善长铁券,可免二死,但在权力不稳固的情况下,朱元璋会采取所有手段铲除对自己的权力产生威胁的人。
种种证据指明李善长并无谋反意图,朱元璋坐拥江山几十年自然也能知晓这是一起冤案,那么他为何还会处死李善长。
自胡惟庸案之后,共有三万余人被牵连,这些人的结局都是走向刑场,此外朱元璋还处死三任丞相,即便李善长年事已高且早已退出权力中心,但朱元璋还是决心除掉曾经的盟友,朱元璋这些手段无非是想实现垄断皇纲。
在目睹元末宰相专权所造成的惨剧后,朱元璋为避免此事再上演不得不时刻调整政策以防止权力的偏移。
眼看自己年事已高,儿子朱标也稳坐太子之位,为保证太子继位后朝野归顺,他必须为太子铲除所有威胁,也是为明朝的未来谋得一份长远的安宁。
以上就是大明皇帝朱元璋暗中操控胡惟庸冤案之谜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大明皇帝朱元璋暗中操控胡惟庸冤案之谜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