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佳人,陈圆圆香消玉殒,究竟去了哪里

文化 2023-09-18 19:58:04 桔子生活

陈圆圆花容月貌,“盈盈冉冉”,却一生命途多舛,曾多次遭逢大难,甚至是杀身之祸,但都能化险为夷,表现出了她超凡的智慧与胆识。

康熙十二年,清廷撤藩,吴三桂起兵造反。对此,陈圆圆是极不赞成的。她对吴说:“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年,何必称王称霸,争城夺地,涂炭生灵?我为王爷着想,不若自卸兵权,做个范蠡大夫,泛舟五湖,怎不快活?”吴说:“这是妇人之见。”陈圆圆知道已无可挽回,便说:“我侍候大王已有二三十年,时间不能算不久,长此奢华,恐遭天忌,请允许我削发为尼吧。”经过反复商量,吴三桂终于答应了她的要求。

于是陈圆圆移居昆明宏觉寺,出家做了尼姑,改名“寂静”,号“玉庵”,诵经念佛,日夜不辍。吴三桂反清,陈圆圆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估计此行必败,定有大难临头。于是陈圆圆暗地里不断迁居于昆明近郊多个寺庵,茹素吃斋,一般人不知道她真身究竟在何处。

吴三桂死后,周军形势急转直下,吴氏政权危机重重,吴氏家族,再次面临深重灾难。此时,陈圆圆在寺庵里感知到了灾难临近,担心养儿吴应麒及其孙子的安危,再也不能安心礼佛,于是“留影一帖而去!”

陈圆圆究竟去了哪里?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上世纪80年代,“陈圆圆”才在岑巩县马家寨狮子山脚的绣球凸上浮现“真容”。

原来,陈圆圆出家是出于长远之计,她早已预计吴三桂起事失败。她在寺庵出家,避开世人眼目,是为后来隐身马家寨做准备的。

清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昆明城破,吴世璠、郭壮图等吴周政权核心成员纷纷自杀或逃亡。随后,清廷下令搜捕吴周残余,意欲斩草除根。

面对血雨腥风的围追清剿,陈圆圆指示吴家子孙及其护卫全部脱下戎装,穿上民服,改名换姓,融入民间。

陈圆圆将自己改名为“莲莲”,吴应麒改名为“启华”,吴三桂的两个孙子改名为“仕龙”和“仕杰”等等。将周边哨所全部改成村寨,将卫兵乔装成普通农民,购买山场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为安全起见,她四处活动,俯下身子,遵从当地民俗,先是前往马家寨五里远的大树林陈家结亲,认大树林陈姓为“娘家”,带着吴氏子孙到周边的吴家湾认“族家”。得到周边少数民族群众认可后,陈圆圆广施善缘,如修桥铺路,修缮庵堂寺庙,开办学堂,救灾救难等等,无偿为周边群众做了不少好事,得到群众的支持拥护,把陈圆圆一家看成了“本地人”。

为确保吴三桂子孙后代的绝对安全,她将长孙吴仕龙就近剃度出家,以防将来吴仕杰有什么意外,好还俗“延续香火”。

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追杀吴氏的风声渐小,陈圆圆、吴应麒带领吴氏全家走出搭茅洞原始森林,搬迁到狮子山下营建寨子安居,以九宫八卦阵布局,置江南民居四合院数十幢,寨子出入各有一道寨门,寨中大小宽窄一致巷道若干,迂回盘绕,形同迷宫,令外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闯入。为了安全藏身起见,也为了纪念“马军师”(马宝)的护佑之恩,陈圆圆将寨子起名“马家寨”。

在严峻险恶的环境中,马家寨子孙一度产生绝望和消极的情结,陈圆圆为了激励吴氏子孙,亲自给吴氏排了字辈:应启仕大朝廷世宗勋名永能兴国继可裕坤。按照寨史秘传人的说法是,陈圆圆要求吴家子孙在强大的清朝势力面前,不再生打硬拼,直接对抗,要改变策略,从长计议。她激励吴家子孙,要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获取功名,大胆去清廷做官,一方面可以建立功勋,一方面可以振兴家国,这样才能继承吴三桂遗志,重新掌控乾坤,完成吴周大业,让子孙后代永享太平。秘传人说,陈圆圆排的这十八个字辈,是要求吴家子孙“十八好汉转杰”,就是马家寨吴家发展到第十八辈人后,要“重坐天下!”

陈圆圆晚年出家和将思州作为藏身之地都与归隐乡梓的郑逢元有关。郑逢元是思州府平溪卫(今岑巩县大有镇茂隆村)人,官至兵部尚书,明朝灭亡后,在昆明宝台山出家,晚年归隐茂隆老家老事老母,直至去世。

原来,郑逢元与吴三桂是挚友,吴三桂曾力劝郑逢元出仕清朝,被坚决拒绝。陈圆圆在昆明出家时,与郑逢元有过往来,对思州府的情况大多来源于郑逢元的介绍。

明末清初,思州府水陆交通便捷,是进退湘黔的锁咽之地,尤其是当地佛教盛行,有建于初唐的鳌山寺,围绕鳌山寺周围还建有四大脚庵,还有大小寺庵几十座。鳌山寺周边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龙鳌河从鳌山脚下汇入舞阳河,直奔沅江、洞庭。湘黔滇主干道从鳌山附近穿过。种种有利条件,使陈圆圆有底气选择了这块天造地设的藏身之地。

陈圆圆先后在思州府的地安寺和天安寺出家,直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病逝,享年67岁。

以上就是一代佳人,陈圆圆香消玉殒,究竟去了哪里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一代佳人,陈圆圆香消玉殒,究竟去了哪里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