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逼死荀彧的原因和动机可以从他对权力的渴望和目光短浅中得出一些线索。作为曹魏的重要谋士,荀彧一直以他的智慧和忠诚为曹操出谋献策。然而,荀彧对曹操权力扩张的盲目追求开始引起曹操的猜忌和不满。虽然荀彧曾多次劝谏曹操不要只单纯追求统一天下,但曹操却一意孤行。最终,曹操的决定逼使荀彧自杀,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曹操的权力欲望和独断专行的性格,也折射出曹魏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
曹操能荡平北方群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才。他麾下谋臣武将之盛,其他军阀难望项背,荀彧是其中功勋最著的一个。荀彧如何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又为何与曹操关系破裂,竟致自杀?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氏是颍川地区的三大望族之一,名士奇才辈出。董卓之乱时,荀彧的叔父、“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应征赴长安。他并非贪图利禄而为董卓卖命。恰恰相反,荀爽忠于汉室,与司徒王允密谋除掉董卓,但他年事已高,在王允举事前就病逝。荀彧的侄子荀攸当时也在朝做官,也与人谋划刺杀董卓,可惜没有成功。
荀攸(157-214年)
公元190年前后,荀彧为避战乱,举家迁往冀州,颇受袁绍厚待。但荀彧发现袁绍难成大事,遂毅然投靠当时实力不强的曹操,开始其二十多年的首席谋士生涯。
◢ 识人知人、屡荐奇才
曹操核心谋士里,颍川籍占到近一半。 作为颍川士人领袖,荀彧自然举荐了大量颍川人才,包括荀攸、郭嘉、钟繇、陈群等,非颍川籍的有司马懿、华歆、王朗等。其中荀攸、郭嘉、钟繇都属核心谋士,司马懿是后起之秀,这些谋士都堪称王佐、命世之才,能力与荀彧不分伯仲。
郭嘉(字奉孝)最突出的谋划判断就是在曹操担心不足与袁绍抗衡时,提出了“十胜十败”论,详细分析曹操相对于袁绍的优势长处,坚定了曹操与袁绍决战的信心。但天妒英才,郭嘉早逝。后来曹操在赤壁大败时说“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郭嘉对曹操的重要性。
荀攸也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之一,《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其的评价是算无遗策,不亚于西汉之张良。司马懿就更是人中龙凤,他对抗诸葛亮北伐、耗尽蜀国国力,平定辽东边患、拓展曹魏国土,后来更是为子孙奠定取代曹魏的基业。
司马懿(179-251年)
荀彧推荐了如此多优秀重要的谋臣,足见其识人眼光敏锐,为辅佐曹操不遗余力。荀彧对曹魏的军事战略与行动也有很多贡献,但本文重点不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 迎汉献帝建都于许
196年,汉献帝与百官一路颠沛流离,返回已被毁掉的故都洛阳。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处于极度危困之中。当时曹操的谋士多认为:山东叛乱未平,陪同献帝的杨奉等军阀实力不弱,很难控制,不应迎接汉献帝。
汉献帝(181-234年)
荀彧指出汉室衰微,但献帝作为天下共主的正统性无可替代。匡佐汉室能获得道义优势、赢得舆论民心。因此荀彧力排众议,主张迎献帝并建都于许县。曹操也意识到献帝对他而言,是难以估量的政治财富,遂听从荀彧的建议。“迎献帝都许”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决定,由此他占据政治制高点,以天子名义号令诸侯,为统一北方确立了合法性基础。
袁绍的谋臣沮授也有此远见,他也建议袁绍“迎献帝,迁都至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袁绍更信任的僚属反对此事,结果袁绍放弃。曹操迎献帝都许后,袁绍丧失政治主动权、处处被动,追悔莫及。
从荀彧个人角度看,他力主迎献帝主是为匡复汉室,而非利用其号召力与合法性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朝政,士人深受党锢之祸迫害,不少士大夫已对汉室不抱希望,可荀彧对汉室的道义情感深厚,秉持正统的皇权信念 。
荀彧(163-212年)
当时的乱世下,荀彧知道凭一己之力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于是寄希望于借实力军阀之手,延续东汉国祚、曲线复兴汉室,这是他投奔曹操的初衷。但这个政治抱负也导致荀彧在曹操平定北方并暴露篡位企图的过程中越来越矛盾、痛苦、挣扎,直到最后不惜与曹操决裂。
◢ 反对曹超篡位,被逼自杀
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真实想法早有显露。199年车骑将军董承等人密谋除掉曹操时,荀彧已知其谋,却没有立即告发。直到曹操从其他渠道得知,他才匆匆向曹操禀告,这引起曹操的怀疑和愤怒。但荀彧对曹操太重要了,而且他也没参与谋划,因此没有牵连致罪。
204年,曹操击败袁绍残余势力、占领冀州时,有人建议恢复古时的九州(那时冀州面积更大),以此扩大曹操直接控制的冀州领地,曹操颇为动心,但遭荀彧反对,曹操被迫放弃,于是更加不满荀彧。大名士孔融早就看出曹操“终图汉室”,因此很有预见性地上表反对封藩建王。曹操任丞相后,权力更加巩固,也不再需要名士沽名钓誉,于是很快杀掉孔融。
孔融(153-208年)
孔融这样的外臣都能看出曹操的野心,荀彧就更心知肚明了。当时曹操只是权臣,表面上还能尊重皇统,而且荀氏族人为曹操效力者颇多,荀彧自己也与曹操联姻,故而两人的政治关系尚没走到决裂的地步。
但荀彧很清楚,这一天很快会到来。在这个过程中,荀彧作为汉室忠臣和曹氏首席谋士之间的角色冲突与日俱增。一方面他要继续支持曹操以获得更多军事胜利,另一方面他在政治上要时刻警惕曹操的篡逆举措。更无奈的是,在内心深处,荀彧知道阻止不了曹操,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212年,董昭建议献帝晋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享有佩剑上殿的殊荣,曹氏篡位企图已趋于公开化。忠于理想和内心的抉择时刻到来,荀彧也毫无妥协地做出了否定回答“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个明确反对的姿态彻底激怒了曹操。曹操南征孙权时命荀彧随军,期间送食物给他。荀彧打开食器,见空无一物,明白死期已到,于是服毒自尽、以身殉节。荀彧的死象征着士大夫阶层匡复之志的破灭。
没有荀彧的阻碍,曹操很快就恢复九州扩大冀州,受封魏公魏王,建魏国。
曹操(155-220年)
荀彧的政治抱负注定就是一场悲剧。匡振汉室要依附于割据军阀,但荀彧无法主导军阀的发展方向,他们如果能结束乱世,就更可能取代汉室。但荀彧的努力在现实层面仍有其重要意义,东朝毕竟得以延续了二十多年,北方战乱平息、经济恢复。
◢ 末世皇权的合法性
荀彧死后,曹操却未能完成改朝换代,这是为什么?要从皇权合法性的大背景考虑。
东汉开国以来系统性地灌输“尊崇节义、君尊臣卑”等理念,忠君思想被深深植入东汉普通民众和士人头脑中,刘汉皇权的合法性根深蒂固,曹操早年也深受影响。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未强调“君臣大义”等思想,民众和官员的皇权正统性意识薄弱,这是王莽可以轻易取代西汉的社会基础。
士大夫和民众依旧承认皇室正统的社会氛围下,任何废立篡逆之举都不能获得道义支持,而且主事者往往不得好死。董卓废掉汉少帝,倒行逆施,无数官僚士人欲密谋诛杀,军阀豪强也结盟讨伐,董卓最终死于吕布之手。袁术不自量力称帝,手下谋士皆消极敷衍,孙策、吕布和曹操纷纷征讨,袁术兵败后,走投无路最后吐血而死。
董卓(?-192年)
袁绍等人曾打算推举汉室宗亲刘虞称帝,被有自知之明的后者严词拒绝。袁绍灭掉公孙瓒之后志得意满、也放风试探称帝的可能性,结果遭僚属一致反对。曹操平定北方、掌控朝政,东汉百官形同虚设,但他在篡权之路上也是小心翼翼。
曹操去世前发生了两起针对他的反叛,一次在东汉许都爆发,一次在曹操魏王府所在地邺城。这两次叛乱严重扰乱了曹操的篡位计划,所以他最终只做了周文王。
不过,曹操确实已为夺权篡位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与之合作的北方豪门大族都获利匪浅,他们已和曹魏政权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荀彧的族人后代也基本未受荀彧之死的影响,维系了与魏国豪族的联姻关系、依旧官运亨通。东汉气数终尽,继承魏王之位仅几个月的曹丕,就逼献帝禅让,顺利实现汉魏易代。
曹丕(187-226年)
以上就是曹操逼死荀彧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曹操逼死荀彧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