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黑科技”:野草长菌、荒地种稻,拯救一个国家!有多牛?

文化 2024-03-31 09:31:01 桔子生活

中国农业“黑科技”近年来崭露头角,其中令人瞩目的技术之一是野草长菌、荒地种稻。这项技术不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农业种植模式,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全新的收获。通过利用野草和荒地种稻,农民成功地拯救了一个国家的农业产量,让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这项“黑科技”究竟有多牛?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大洋洲的这个小国,有着大片的土地和丛林,却吃不饱饭。甚至为了抢吃的,部落之间不时就会发生械斗。

直到20多年前,我国的一位大学教授,用毕生的研究成果,直接改变了这个大洋洲国家的命运。

菲尼突古村的和平纪念碑

这个小国,叫做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位教授,名叫林占熺。

中国的技术改变了他们的种植业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年轻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留学生在福建留学。也正好是在这一年,我国的蘑菇种植技术有了全新的突破。

野生的蘑菇生长在木头上,多年来即便人工种植,也多用木材来当蘑菇生长的寄生体。如果种植规模大的话,木材的需求量也会随之提升。如此一来,就会对林木带来很大的浪费。

可如果不使用木材,蘑菇本身也没有可寄生生长的地方。面对这样的难题,林占熺开始着手革新技术,他试图找到新的寄生体代替木材,这样蘑菇的种植就能摆脱对林木的依赖了。

很快,他就找到了用草来代替木材,使蘑菇生长的方法。相比于树木,草可以说到处都是,而且草的生长周期又比树木快很多,这样一来蘑菇的生长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此后,这项全新的技术,先期在我国大力推广。而那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留学生,正好就在林占熺任教的福建农林大学学习。

留学生在知道并了解该项技术后,认为如此不错的方法,也非常适宜在他的家乡引进推广。就这样,经过两国政府间的协调,国内的农业专家亲自奔赴南太平洋的岛国,教当地人如何用草种蘑菇。

第一批专家,是从1998年出发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多年以后,其中一位叫林应兴的专家,已成为我国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农业技术专家组的负责人。

林应兴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专家们到当地后,先是利用本地的一切种植出了蘑菇,而后又集合村民,多次召开现场的演示大会。看着用草就能把蘑菇种出来,当地人也显得很兴奋。

就这样,这一技术从上世纪末,便逐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生根。专家组所在的东高地省政府也觉得,这一新型的种植技术有利于让农民摆脱贫困。

于是从2000年开始,围绕技术间的合作和学习,当地和我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大批中国的农业专家先后奔赴巴布亚新几内亚,除了带去了技术和经验,专家们还根据当地跟国内不同的气候环境情况,对种植技术做了进一步因地制宜的革新。

本地农民学习起来很方便,而且种植后蘑菇也获得了大丰收。对于给他们带去丰收、希望、财富的中国农业专家,当地人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鸟天堂鸟来称呼他们。

本土化的推广模式

时至今日,林应兴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巴布新几内亚,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推广种植技术。

他曾经工作过的一个村子菲尼突古村,过去因为贫困和资源的匮乏,村落之间也曾为了土地而发生持续性的纠纷和械斗。

自从中国的农业专家,将全新的种植技术带来后,村落之间的矛盾被逐步化解。由此是蘑菇和其他的旱稻种植丰收后,当地人还专门在地头建立了一座和平纪念碑。

到2023年,原本是“落后生”的菲尼突古村,一下子成为了现今典型。林应兴到其他村庄推广技术时,还时时将菲尼突古村的成功故事讲给村民们听。

而在长期推广的过程中,林应兴他们也找到了简单而高效的办法。比如说巴布亚新几内亚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那么在进行技术讲解的时候,就得结合当地农民自己的经验,以及他们的社会条件来进行。

只有这样,林应兴他们推广起来快,农民掌握技术的时间也能加快。具体来说,涉及到种植技术所需的东西,专家们在基地里预先准备好,种植的农户只需要按照培训的要求,到基地去取用就行。

像蘑菇的种植需要用到菌袋,本地农民没有技术也没有经济条件准备这些东西。农业专家就预先将菌袋准备好,愿意种的农民,只需要去基地将菌袋、菌种等带回家即可。

按照专家们教授的方法,通常六七天左右就能生长出蘑菇来。对林应兴来说,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这套推广种植的方法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不过在林应兴看来,要想让推广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就得把农民都组织起来,形成网络状的联动规模,人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都莫尔斯比港

而且,在教会本地人种蘑菇的同时,林应兴他们还教会了当地人如何种植旱稻。

蘑菇和稻米一起在当地落地生根

巴布亚新几内亚虽然属于热带地区,但由于地势高和降水等缘故,这里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水稻。在中国农业专家到来之前,本地农村地区主要以红薯、木薯等食物为主食。

而稻米后来之所以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也是一次巧合。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农业专家刚把蘑菇技术带来,恰好本地遇到了大旱,传统的红薯等主粮减产。

当地政府随即咨询我国的专家,能不能将稻米引进来?专家们在调研后发现,他们所在的东高地省地势高且灌溉设施不完善,不适合种植水稻。于是乎,他们随后决定将国内的旱稻带来试种一下,看看能否成功。

就这样,菌草技术被推广的同时,旱稻也生长在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地上。当地人在这之前也是吃大米的,只不过由于自身没有种植,所有的稻米都是从国外进口。

而在更早的殖民地时期,西方白人虽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经营多年,但是却从来没有教过本地人如何去种粮食,更没有将稻米引进来。

事实上,这里虽然地势高不适合水稻生长,但却非常适宜旱稻的生长。时至今日,随着一些村庄开始种植旱稻,本地以红薯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开始改变。

稻米再搭配种植的蘑菇,成为一些村庄新的饮食。相比于红薯,稻米可储存的时间更长,更有利于农民种植和收获。

巴布亚新几内亚七成以上的国土地势都比较高,如果这些地区将来都推广种植旱稻,那么他们的粮食就能实现自给,全国70%的粮食也就无需再进口了。

时至今日,林应兴所在的东高地省,旱稻的推广种植有六七千农民参与。蘑菇的推广种植,有两千多农民参与。

产业不但让直接参与的农民收益,还带动了周边畜牧业的发展。蘑菇生长后的菌草,经过加工就成了不错的饲料。

由此带给当地人的改变,也是日新月异的。

收入提升和粮食增产

蘑菇种植最先带来的就是收入提升。东高地省的一个农民,是最早跟随中国农业专家学习种植的一批人。

20多年的时间,这户家里靠着卖蘑菇增收,甚至还先后供养了两个孩子读完了大学。2023年夏天,这户农民还来我国旅游了。

另外一个农民,是从2020年开始学习种植的。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农民不但自己盖了房子买了车,截止到2023年还建立起了一个种植农场。

每周,这个农场能稳定生长出两百公斤左右的鲜蘑菇,这里也成为蘑菇经销商的一个稳定货源地。收入增加和规模扩大,农场里还另外雇佣了别的农民来专门种植。

除了收入增加外,蘑菇以及旱稻的种植,也让当地的粮食增产了。按照当地农户的土地规模,三亩地每年稻米的收成在2000斤左右。

能满足一户家人的食用外,多出的稻米还能出售。如果大量种植的话,巴布亚新几内亚就能摆脱粮食进口了。

由于粮食供应的不稳定,当地很多孩子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在林应兴看来,蘑菇的营养价值比如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将干蘑菇混合当地的传统食物红薯一起食用,可以更多的补充蛋白质。

时至今日,不光林应兴这样的中国农业专家在推广技术,那些先期学习种植,拥有了技术和经验的农民,也开始对本地的农民进行培训。

一些大的种植户,建立了合作社和种养殖协会,经过由点及面的推广,在一些地区连片的村庄都开始种植。

参与的人多了,种植规模变大,增收后农民营养不良的情况也很快得到了改善。在很多村庄,过去营养不良的比例在七成以上,随着农民种植蘑菇或者旱稻,这一比例下降到了五成左右。

在林应兴看来,能够帮助当地的农民增收并摆脱饥饿,他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也是多年来支撑他在异国持续推广技术的动力。

结语

时至今日,林应兴他们每到一个村庄,村民都会给他们吃的,那种受到欢迎和尊重的感觉,也让他们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的东高地省省长,是一位叫谢纯升的华人,他几乎每周都会跟林应兴的专家组联系,询问技术项目的推广情况。而其他省份的负责人也经常联系这位省长,看能否也给他们介绍推广人才。

东高地省省长谢纯升

而这项技术不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推广到了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内越来越多的蘑菇,也已经准备出口到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周边的国家。未来这一产业,不仅仅是帮助当地农民摆脱贫困,更应该走向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不管是林应兴还是当地的农民,他们都盼望着那一天尽快到来。

参考资料:

《中国的“幸福草”在巴新“化剑为犁”》 澎湃新闻 2023年11月1日

以上就是中国农业“黑科技”:野草长菌、荒地种稻,拯救一个国家!有多牛?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中国农业“黑科技”:野草长菌、荒地种稻,拯救一个国家!有多牛?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