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历史上真正的“赵氏孤儿”的那些年

文化 2023-11-16 12:59:01 桔子生活

赵武的《历史上真正的“赵氏孤儿”的那些年》一书,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赵氏孤儿的真实经历。在这本书中,赵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凄苦与坚毅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些乱世中生活在残酷环境中的孤儿们的艰辛与奋斗,也让我们对历史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存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年,探寻赵氏孤儿的故事。

公元前548年,晋国正卿范匄及下军佐程郑去世,范鞅继承父亲范匄的卿位,知盈替换程郑的卿位。于是赵武接替范匄成为正卿,即晋文公确立的“三军六卿”制度中的中军将,“三军六卿”是一种军政合一的体制,六卿在军队中是统帅晋军的将领,在行政中是处理政务的“内阁”,正卿则是权力最大的“总理”。

在“下宫之难”发生的第三十五年,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晋文公外曾孙——赵武终于成为了晋国的“总理”,遭遇灭族之难的赵氏开始恢复了元气和威信,赵氏作为晋国世卿的地位终于巩固了下来。

赵武任正卿时的晋国六卿

一、一出假团圆真悲剧的戏剧,“赵氏孤儿”演绎因果报应

山东青岛大型茂腔戏《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作品简介】

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二十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

【主要人物】

韩厥:下将军。出于对屠岸贾的义愤和对赵氏的同情,故意让程婴将赵氏孤儿带出府门,并自刎而死。

公孙杵臼:初为中大夫,后罢职归农。与程婴定计,假装收留赵氏孤儿(实为程婴之子),被屠岸贾杀死。

程勃:因过继与屠岸贾,又名屠成,也即赵氏孤儿。二十岁时,得知事情的真相,替亲人报仇雪恨。

程婴:驸马赵朔的门人。为救孤儿,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又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将孤儿养大。

屠岸贾:晋国大将。因与赵盾不和,竟设计害死赵家三百余口。最后被幸存的赵氏孤儿送上断头台。

赵朔:赵盾之子,灵公驸马。被逼自杀。其遗腹子即为赵氏孤儿。

公主:灵公之女,赵朔之妻,赵氏孤儿之生母。为打消程婴救孤儿的顾虑,生下孤儿之后,即悬梁自尽。

【作品评价】

佚名鸿门宴图赵氏孤儿图

二、赵氏孤儿的真相:晋国六卿权力之争

排除戏剧对赵氏悲剧的深情演绎,我们可以看看这场“下宫之难”到底发生了什么。

晋成公是倚仗赵盾的支持即位的,所以他将女儿,也就是晋景公的姐姐赵庄姬,嫁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两家结为姻亲。赵盾死后并没有把宗主之位传给儿子赵朔,而传给了他的弟弟赵括。这就是“下宫之难”发生的背景。

为什么赵氏宗主赵盾选择传弟不传子呢?

原因是为了报答赵姬谦让叔隗为正室的恩德,赵盾便把宗主之位让给了赵姬的儿子赵括。原来赵盾的生母是赵衰在逃亡期间在翟国娶的狄女叔隗,而赵括的生母则是晋文公的女儿赵姬,赵姬主动要求把叔隗接回晋国,并把正室的位子让给她,赵盾才得以成为赵氏宗主。

原、屏指的是赵同和赵括,赵同因采邑在原又称为原同;赵括因采邑于屏又称为屏括。

赵朔死后不久,赵庄姬与赵婴齐有奸情的事情败露,赵婴齐被赵同、赵括兄弟逐出晋国。赵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氏说,赵同、赵括将要发动叛乱。与此同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国诛杀了赵同、赵括,然后灭族。当时,赵朔的儿子赵武跟随庄姬在晋景公的宫中养大。赵同、赵括的封地给了祁奚。

赵氏遭受“族灭之祸”的原因到底何在呢?

首先,赵氏与栾、郤诸旧族的矛盾,邲之战中,赵同、赵括公开违背诸卿的意愿贸然与楚国大战,导致大败;晋楚绕角之役中,赵同、赵括再次嚣张的发出不同意见,于是当政的栾、郤二氏成为了赵氏的政敌。

其次,赵氏与晋公室之间的矛盾,邲之战中晋军战败,赵同、赵括兄弟竟然没有获罪,可见晋景公对于赵氏的势力也颇为忌惮。

最后,赵氏发生了内讧,赵婴齐与赵庄姬的亲密关系引起了赵同、赵括与赵婴齐兄弟的反目,赵婴齐被放逐到了齐国。于是“庄姬之谗”就引发了“下宫之难”。

韩厥劝谏晋景公让赵武继承赵氏的宗族,令送给祁奚的土地归还给赵氏。这次赵氏几乎覆灭,幸亏韩厥的帮助才渡过了这一危机。但是晋景公真的仅仅因为韩厥的劝说就重新扶立赵武吗?我想真实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

一是扶立赵氏可以彰显晋君的威信,赵武的祖、父,赵衰、赵盾功勋卓著有功于国家,国君的权柄有赖于赏有功而罚有罪,赵氏有功不赏对于国君的威信是大大的伤害;

二是赵氏的势力大减对公室已经产生不了威胁,赵同、赵括已被灭族,赵氏已经成为晋国国内最弱的卿族,早已不能威胁公室,但可以成为制衡其他卿族的力量;

三是重新扶立赵武可以达成晋国朝堂卿族势力再次平衡,原本“六卿”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平衡卿族的力量而树立公室的权威,晋国内的卿族数量减少对于公室是不利的,个别卿族权力过大一定会威胁国君的权力。

实际上“下宫之难”当中被灭族只是赵同、赵括兄弟,而赵盾一族却未受到任何伤害,反而后来赵武还重振家业,重新做到了晋国“总理”之位。

晋国宗祠

三、以“天下共和”理念处理国际关系

为了使晋国重返霸主地位,赵武抛出了天下共和的外交主张,在赵武的指引下晋国坚决执行和平称霸之国策,晋国与各大诸侯国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与齐国签订重丘之盟,重丘之盟的签订标志着以晋国、齐国为首的中原联盟的再度稳固。齐执政卿崔武子弑庄公,立景公。趁着齐国朝政震荡之时,赵武力劝平公伐齐,以报其助栾氏祸晋之仇,崔杼、庆封见此只好向晋国求和。

赵武派遣韩宣子觐见周灵王,博得了周天子的好感,再加上诸侯的支持,晋国霸主地位重新确立。同时凭借着韩宣子的朝贡,晋国的赵、韩集团也扩大了在周王室面前的影响力。

护送卫献公回国复位,晋国替卫献公征讨卫国,趁卫殇公前往会见晋平公的机会,晋平公扣住卫殇公和宁喜,再护送卫献公回国。卫献公在外逃亡十二年后,终于回到卫国复位。

与秦国再结秦晋之好,公元前547年春,秦景公委派胞弟公子针访问晋国,赵武命叔向与公子针洽谈。此次议和获得的成果是自此秦、晋之间的斗争基本结束,时间长达一百多年,直到战国魏文侯联合三晋讨伐秦国才又一次开战。

参加弭兵之盟与楚国平分霸权,晋楚两国的势力划分在赵武执政期间通过两次会盟确定下来。一次是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盟,另一次是公元前541年公子围发起的虢之会。主持晋楚弭兵之盟,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

四、确立“客大夫”制度提拔重用外国人才

公元前6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赵武认为要让国家实现强盛,就必须提拔、重用人才。这造就了晋国在这一时期的“良政”,即从晋国政府行政的结果来评判晋国的政治是良好的。赵武为国家举荐贤良,不纳为家臣,一心为公;对于国内的的人才他不避亲疏,一律推荐到政府任职;对于前往晋国的的外国人,赵武发扬春秋时的“楚才晋用”的传统为“天下之才为晋所用”,将他们妥善安置。

结果显而易见,在赵武、韩起执政时代,卫孙林父、石恶、秦公子针、齐乌余、高竖、高强、郑羽颉、公孙侨、丰卷、罕朔、楚国公子比、公子弃疾、许公子止等这些在本国失意的贵族都把晋国视作流亡的第一选择。

自此晋国将“客大夫”制度被定为国策,“客大夫”制度使得晋国发展水平远远领先其他诸侯,在春秋后期六卿之一都足以匹敌齐、秦,与一般的诸侯国无异。

赵武死后,晋国的卿族沿袭了赵武遴选人才的作法,不过与赵武不同的是他们将招纳的贤士收作家臣,充实卿族的势力。其中赵简子更是将这种广蓄家臣的传统发挥到极致,使赵氏成为晋国最强的大夫。

《赵氏孤儿》剧照

五、赵武时期是赵氏家族韬光养晦的时期

赵武执政期间,维持住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赵武的为政之路中表现出来的是温和、忠信、礼义、谨慎,这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也使得赵氏开始与其他五大卿族平起平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赵武的温和性格起了作用,那些经历了的苦难让他明白,复仇不是唯一的目的,好好的生活、发展下去才能对死者最好的安慰;另一方面与赵氏中途衰落相关,作为赵氏唯一的幸存者,赵武知道他身负的责任,不仅是赵氏的兴衰,还有晋国国家的强盛。经历黑暗而心怀光明,内心却从未沦落,可敬!可叹!

赵武死后,韩起升为正卿,赵武之子赵成在韩起的协助下,继承父亲之卿位,完成了赵氏与韩氏权力的交接。韩起主持了与其他诸卿对晋国资源的瓜分,大大加速了晋国的分裂。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最后用一首了夫的《言志诗》作为结尾吧。

以上就是赵武:历史上真正的“赵氏孤儿”的那些年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赵武:历史上真正的“赵氏孤儿”的那些年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