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场被誉为鸿门宴之六的重要事件,以四面楚歌为标志。这场宴会上,帝师张良巧妙操控着心理战,让人们目瞪口呆。通过善于观察、了解敌情并进行巧妙布局,张良在敌对的环境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胆识。这段历史的故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意义深远的启示,同时也让人对心理战的力量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历史冷知识##正史也疯狂# 前文《历史的鸿门宴之五:借筷子说话,看帝师张良怎样替刘邦筹划天下》提到,张良用一招四面楚歌,举重若轻,在旁人毫无反应之中,直接对准项羽的惶恐之心使计,一举摧毁项羽的心理防线。本文详解这个著名故事。楚汉划定鸿沟为界讲和,项羽率军东返。在张良、陈平建议下,刘邦乘机率军追击,最终与从攻占齐、楚、梁等地后前来的各路汉军会师,在垓下把项羽团团包围起来,由早已拜为大将的韩信统一指挥大决战。韩信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与项羽正面对阵,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刘邦率军随在韩信之后,周勃、柴将军率军殿后。项羽兵力大约十万。韩信先与项羽交战,失利退却。孔将军、柴将军从两侧出击,楚军不利,韩信回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回营垒坚守。夜间,项羽听到四面八方的汉营传来楚歌声,大惊失色:“汉王已经全部占领楚国?难怪汉军中有那么多的楚人!”项羽忧愁,无法入睡,起身饮酒浇愁。项羽有美人名唤虞姬,常常跟随在项羽身边;项羽有骏马名唤乌骓,经常骑乘。望着美人宝驹,项羽悲从心来,叹声高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唱数遍。美人虞姬和诗一首同悲,拔剑自刎。项羽泪如雨下,左右哭成一片。项羽上马,率领骑军壮士八百余人,乘夜径直溃围向南落荒而去。
毫无疑问,四面楚歌是专门针对项羽的个人设下的心理战奇计大谋。奇怪的是历史却没有记录下这一奇计的谋主。
一般人听到四面楚歌并不会往心去,因为汉军中有楚人唱楚歌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有聪明智慧如项羽者,听到四面八方传来楚歌才会怦然心动,意识到汉军中会唱楚歌的楚人增多了,多到每支汉军都有了楚人。项羽进而认为,之所以每支汉军都有楚人,是因为每支汉军都攻占了楚国一地,收编了楚军降卒。军队是将领建功立业的本钱,收编降卒是扩大军队的重要途径,各支军队之间一般不会大规模调剂降卒。项羽明白,汉军中的楚人降卒之所以夜唱,是因为白天打了大胜仗,扫灭楚军胜利在望,作为降卒不会像汉军兵卒那样分得财物,但可以解甲归田,与家人团聚。也就是说,汉军中别的兵卒都期待再次立功获赏,衣锦还乡;楚人降卒唯盼家人安好,因而唱起乡歌思念家人。项羽进而认为,既然每支汉军都攻占了楚国一地,那么楚国的地盘也就丧失殆尽了。楚国是楚军将士们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项羽的心理因此崩溃。
项羽心理崩溃,完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首先,他的聪明使他敏锐地意识到四面楚歌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事实,从而启动了他的智慧。项羽非常自负,自信只有自己设计操纵别人,任何人休想设计骗过自己。项羽战无不胜,这次与韩信交锋却大败亏输,使他意识到在战场上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而且对手势大兵盛,自己则兵困马乏,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取胜无望,因而惶恐起来。自信而惶恐的项羽方寸乱,再不会想别的,智慧只会引导他自己吓唬自己,最终心理崩溃。
事实绝非项羽想象的那样。从楚国赶来的汉军收编有楚人降卒合情合理,但是从齐、梁前来,以及刘邦亲自统领追击而来的汉军没有到过楚地,不可能有楚人降卒。按照就近布防的原则,齐、梁两地前来的汉军应该部署在包围圈的东、北方向,追击而来的汉军应该部署在西边,攻占楚地的汉军则部署在南边。由此可见,为了达到四面楚歌的效果,汉军一定预做过安排,只等大胜项羽一阵后的当夜发动。汉军这样的部署不可能是大规模调动,一则没有必要,二则大规模换防会带来混乱,在项羽这样的军事家面前无异于玩火。毫无疑问,汉军中有人注意到楚人降卒哼唱楚歌,受到启发,设计调动收编有降卒的汉军分布在包围圈四面八方,紧邻楚军营垒,到时候鼓励降卒高唱楚歌。可惜,历史没有记录下那个有心之人,甚至也没有把四面楚歌记录为计谋。那个设计人必然非常聪明,非常智慧,对项羽的心理揣摸得非常透彻,对心理战深有研究。
韩信作为汉军决战总指挥,仅从聪明和智慧来看,似乎有设计出四面楚歌。韩信被封为齐王,一个叫蒯彻的人曾劝说韩信在楚与汉之间中立。韩信明知自己被封为齐王并不是出于刘邦的自愿,仍然没有采纳蒯彻建议。说明韩信欠缺揣摩人心理的经验,不太可能提出心理战奇计。特别是,如果韩信设计部署了四面楚歌,作为军事家,他一定会预料到多种结果,预做安排,至少会在项羽逃跑路径上暗设伏兵,不至于让项羽落荒而去。因此,四面楚歌不是韩信的计谋。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刘邦利用陈平的奇计,最终消灭了项羽。刘邦称帝后,曾被匈奴包围在平城七天,陈平出奇计使匈奴解围而脱险。在刘邦称帝后多次平叛过程中,陈平六出奇计,但其奇计秘而不宣,人们无从知晓。陈平善于揣摩人心,鸿门宴上他摸透项羽心事,从而帮助项羽放跑了刘邦(见《鸿门宴上一个大锅,被陈平背成表面文章》)。由此看来,四面楚歌奇计有可能是陈平提出。陈平投靠刘邦当天就被任命为都尉,监护全军。不久有人在刘邦面前告陈平的刁状,说陈平大肆收受贿赂,把出钱多的将领安排到好地方,出钱少的将领则安排坏地方,要求刘邦惩办陈平。刘邦找来陈平对质,被陈平狡辩过去,不仅没有惩办陈平,反而提升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再不敢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此后,陈平一直担任护军中尉一职,直到刘邦晚年。从这些事情来看,陈平的护军中尉之职,兼有监察和组织分配作战任务两项职责。垓下大战时,陈平就在前线,其护军中尉之职也有权力调配军队。但是,陈平原本就是用计谋为刘邦效命以求封赏的,加之其贪钱受贿的性格,如果陈平提出来四面楚歌奇计,必然会向刘邦和决战总指挥韩信说出被来,从而被记录在案,不至于不明不白。刘邦和韩信也会因此预 做安排,不至于让项羽落荒而去。总而言之,陈平不敢也不可能私自部署四面楚歌奇计,否则 ,对于刘邦,他是擅权;对于韩信,他是越权。
张良有聪明有智慧,是有可能提出四面楚歌奇计的第一人选。《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后来随从皇帝刘邦镇压叛乱,在马邑曾经出奇计。具体是什么奇计,也没有留下记录。由此看来,张良不仅善于出大计阳计,适当时候也会出奇计。问题是历史没有记录下该计由张良,奇怪之极!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个四面楚歌的行动并不是有人向刘邦献计的结果,而是由一个人暗中导演的结果,他只是看似漫不经心地点拨一下,当事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权限行事,无形之中紧密配合,达成奇计一桩。让人们看起来,这是几件事情巧合的结果,甚至连始作俑者是谁都不能确定,因此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四面楚歌并没有引起陷入重围之中的楚军混乱,楚营中仍然井然有序,最后逃跑的将领只有项羽一人。说明四面楚歌只是唱给项羽一人听的,或者说只有项羽一人能听懂其中的弦外之音。当然,这个弦外之音传达的是假消息,目的就是误导项羽。由此可见,四面楚歌用计极深,绝非巧合。把它与鸿门宴相互参照就会发现,鸿门宴表面上看也是几件事情巧合的结果。由于鸿门宴是智慧绝顶的项羽暗中全程操纵的结果,那么四面楚歌则极有可能是一个智慧堪与项羽比肩的人暗中操纵的结果,这个人不能是别人,只能是张良。
可能的情况是这样。张良偶然听到有人唱楚歌,略作思考,心生一计,于是“漫不经心”地向负责分配调动军队的陈平建议,分配几支曾在楚国征战的军队到包围圈各处。张良、陈平二人常常共同向刘邦献计,合作良好。陈平立即明白到张良建议的多层含义,一是担心从征战楚国北来合围项羽的汉军,由于其军中楚军降卒较多,关键时刻可能会放水;二是四面分配楚军降卒有利于瓦解楚军斗志;三是楚军一旦溃败,无论在哪个方向,都有利于招降败卒,以尽快结束混战,毕竟各地方言不同,用楚言招降楚兵最方便。陈平负责调配军队,不需事事向刘邦汇报,但必须与决战总指挥韩信通气协商。韩信作为总指挥,既要严防楚军突围,又要考虑瓦解楚军。陈平、韩信二人不谋而合,调配军队顺理成章。陈平知道韩信的聪明足以明白其中的奥秘,无须明言,以免有争功之嫌。韩信作为军事大师,定会缜密调防军队。项羽大败亏输的当天夜里,张良又“漫不经心”地来到有楚军降卒的队伍中,有意无意地说自己曾在楚地隐居多年,很喜欢楚歌,于是楚歌声起。正如唐朝诗人李益所描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楚军降卒们命不由己,常年征战在外,不知家乡如何,不知家人如何,听到楚歌,思家思乡之情油然而起。不仅汉军的楚人大唱楚歌,怕的是楚营中也有士卒随声附和。《孙子兵法》说:“诸侯国军队在本土作战,士卒们各顾其家,都有逃亡回家的心思,斗志不旺盛,危急时刻很容易逃散,因此称为散地。”听到营中有人附和汉军唱楚歌,楚军将领们深知其中利害,马上会出面约束士卒,禁止唱歌,同时申明利害:楚军现在已经陷入重围,无处可逃,只有忘掉一切,听从大王号令,拼死一战才有出路。于是,楚营没有了“垓下一片月,千军楚歌声。秋风吹不尽,总是故园情。”于是,项羽帐内“深院静,小庭空,断续楚歌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与陈平不同,张良在刘邦帐下没有担任具体职务,只是一个高级顾问,悠哉游哉,无职无权,不存在与人争功的事情。但作为帝师,危机关头张良却敢于替刘邦安排事情。《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与项羽在广武对阵时,楚军挑战,被汉军中的楼烦射手射杀。项羽大怒,披挂上阵亲自挑战,楼烦射手张弓搭箭要射项羽。项羽怒目大吼,楼烦射手吓得逃回营中再不敢出阵。刘邦得知情况,出阵与项羽隔阵对话。刘邦历数项羽十大罪状,惹得项羽大怒,楚军埋伏的弩箭齐发,正中刘邦胸口。刘邦在伸手捂伤口的瞬间,就势弯腰,声称被射中脚趾。刘邦卧床养伤。张良探视伤情,不顾刘邦伤痛,一力安排包束刘邦受伤胸部,穿戴整齐,坚请刘邦上马巡视慰劳全军,以安抚军心,以便楚军有机可乘。这是刘邦事业的一次特大危机,刘邦养伤闭门不出,加之项羽呵退楼烦射手的神威,汉军人心浮动,有些人担心刘邦命在旦夕,脚底抹油准备开溜,一旦生变,汉军很容易崩盘。
张良有条件导演四面楚歌心理战,更有心理战惨痛教训。在鸿门宴上,项羽用赐酒赐肉的办法收拾樊哙,让他喝酒吃肉,他就喝酒吃肉;让他亮剑发狠,他就亮剑发狠;轻轻一个“坐”字,他就乖乖收手。杀鸡儆猴,让刘邦看得肝胆俱裂,落荒而逃,不得不承认了项羽诸侯上将军的身份(见《受苦受难,鸿门宴上刘邦的三十九层危险(上)》《无言,鸿门宴上项羽大获全胜,其实失望到极点》)。但是,项羽的心理战出手太重,凌厉掌风也使张良也深受心理沉重打击。张良勇作刘、项双方的调解人,却被项羽暗中操纵着被迫出门叫来樊哙营救刘邦,降级成传令兵。最后,项羽问:“沛公安在?”张良只能实话实说,亲口说出刘邦落荒而逃糗事。张良原本要救刘邦,却被迫说出刘邦的狼狈不堪,等于承认自己失败(见《侠肝义胆,鸿门宴上张良很失败》)。鸿门宴上的教训,会让以“王者师”自诩的张良牢记一辈子,并反复揣摩项羽的章法,深得心理战精妙。当见到项羽与韩信对阵而落败时,张良明白,心高气傲的大男孩项羽必然为平生第一次碰到如此强劲的对手而惶恐,正像鸿门宴入座时的刘邦那样,只要再给项羽制造一些恐怖气氛,项羽势必陷入恐惧之中。张良知道把楚军团团包围起来并不是好办法,因为这对于兵寡粮绝的楚军,正好处于《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说的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楚军的战斗力原本就强悍无比,如果采用像巨鹿之战时那样破釜沉舟式战法,十万楚军拼起命来,战果很难预料。加之项羽用兵变化多端,难保不会再出现一次彭城大战那样的灾难。张良深知项羽是天神与魔王的混合体,一旦他在恐惧和困厄中显现魔王特征,会把十万楚军都带成魔鬼,其后果将更加是灾难性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担心并非毫无可能,在数千追兵的包围之中,项羽还敢把二十八骑分作四队出击,斩杀追兵上百人和两名将领,然后突围而去。对付如此强悍的对手,团团包围不是办法,“围师必阙”也不是好办法,搞不好就会弄巧成拙。为避免夜长梦多,必须“擒贼先擒王”,用攻心战术直刺摧毁项羽心理。
张良之所以要暗中操作,其原因在于,这时候的刘邦大军形势非常微妙。韩信率军在黄河以北开辟第二战场,连克魏、代、赵、齐四国,迫使燕国归顺,获取大量兵员粮草支援刘邦的正面战场,居功甚伟。但是,当韩信请求封为假齐王时,刘邦大怒,迫不得已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一定知道刘邦发怒的事情,对刘邦有所疑虑。刘邦约期会攻项羽,韩信拒不奉诏,直到划定领地才率军前来。现在韩信作为决战总指挥,部署作战事宜,已经先胜一阵,至于如何夺取最后胜利,韩信有自己的方案。如果张良向刘邦献计并被采纳,刘邦就会出面部署四面楚歌事宜,有夺韩信手边功劳的嫌疑,会招致韩信进一步对刘邦不满意。韩信在对楚战争中举足轻重,韩信怨怒刘邦将是非常危险的。
张良导演心理战,必须做到只让项羽一人明白,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觉察出来,这正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节奏。所以,张良只建议陈平调配汉军,而不说出真正目的,以陈平的智慧,他只能认为调配军队有利于战胜项羽,很难想到其他事情。然后,张良诱导降卒唱楚歌,继而引发四面楚歌,就是结果摆在面前,不被点破,人们也很难想不到这是一计。就像田忌赛马,“上马对上马”,人们已经习惯于对等竞赛思维,根本想不到还可以有不对等,还有“三局两胜”。四面楚歌奇计攻击对象只有项羽一人,只需项羽一人感受到就足够了。以项羽的聪明和智慧,以及他所处的惶恐状态,他一定能感受到这一攻击。四面楚歌就是张良、项羽两大顶尖智谋高手的对决,是超越众人之上的、华山论剑式的心理战,一招分胜负。
《受苦受难,鸿门宴上刘邦的三十九层危险(上)》指出,鸿门宴上,刘邦被项羽的心理战打得丧智、忘身、绝情、无理、失性,在垓下,项羽同样被张良的心理战打得丧智、忘身、绝情、无理、失性。丢下大军逃跑时,项羽就没有深入想一想,如果汉军全部攻占了楚国,无论如何他也应该得到一些消息,结果他只会悲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谓丧智。他判定汉军攻占了楚国全境,却只率少数亲信随骑逃跑,跑出去又将向何处安身?可谓忘身。项羽的十万大军都是他生死与共的战友,项羽却丢下战友独自逃跑,可谓绝情。项羽不承认自己有错,反而说“天灭我,非战之罪”,可谓无理。在乌江边,已经决心一死的项羽,没有了怒,没有了怨,没有了利,没有了害,却狂杀汉军数百人,只是为杀而杀,完全背离了其以仁待人的本性,可谓失性。
以上就是历史的鸿门宴之六:四面楚歌,帝师张良巧妙操控的心理大战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历史的鸿门宴之六:四面楚歌,帝师张良巧妙操控的心理大战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