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朱元璋订立了15个“不征之国”,被视为和平外交的象征。然而,这些不征国家实际上是朱元璋为了维持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手段。背后的用意不仅是为了巩固政权,还有着控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考量。这种外交政策既体现了明朝时期的强大,也暗藏着帝国主义倾向。
朱元璋经20多年的征战,建立庞大的明朝,看惯了生离死别的他也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将十五个国家列为明朝的“不征之国”,以显示对于周边国家的友好。那么明朝订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真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吗?这样一份规定对于这十五个国家意味着什么?在明朝内部对于“不征之国”又有何反响呢? “不征之国”的订立明朝关于“不征之国”的记载出现在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皇明祖训》,也就是使朱棣造反找到借口的那本书,此书的主要用途是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后世子孙的训诫,换句话说,《皇明祖训》在明朝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老朱家的家法,是超越任何书籍的存在,对明朝后世皇帝施政有着巨大影响,在此书中出现“不征之国”的概念,后代君王可都是要卖面子给书中提及的国家。
明朝的“不征之国”有朝鲜国、日本国、大小琉球等十五个国家,为什么是这十五个国家“不征”呢?因为这十五个国家与明朝联系密切,而且向明朝纳贡,其他国家呢?明朝时也知道其他国家的存在,只是这些国家要不是与明朝有仇恨(比如北元),要不就是离着远、没有任何交集(比如西伯利亚汗国)。当然,这十五个国家有个共同点就是国小、好欺负,在庞大明朝眼里,这都是一群“小弟弟”,欺负他们“伤神”,也没有成就感。
可笑的是,《皇明祖训》虽然在洪武二十八年出版发售到全国,但也仅仅供朝廷内部成员阅览,普通百姓、商人是无法接触到此书的,因此明朝对外公布的“不征之国”的概念虽然早在朱元璋初期就提出来了,但从未对外真正公布过“不征之国”的概念,因此十五个“不征之国”知道明朝存在这么一个条款时也是在很久之后,最起码朱元璋是看不见别的国家知道他的“友好”政策了。
“不征之国”真的是不征吗?如果单纯的从文字本着意思出发,“不征之国”确实象征着不动用武力,但是看看《皇明祖训》相关的内容,却好像又与不征相违背。
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朱元璋《皇明祖训》
从这段记载来看,对朝鲜不仅不是不征,俨然有兴师问罪的感觉,不只是对朝鲜国不客气,对日本国、占城国也是更加的不客气,甚至还对安南国动用了武力。由于倭寇的存在,对于日本国动用武力也不为过,但明朝为何会对一直友好的朝鲜国不友善呢?
朝鲜与明朝交好,但也有一个过程,毕竟在明朝与朝鲜过之间曾经还隔着一个元朝的残余势力北元。明初,朱元璋希望高丽(朝鲜国前身)能够帮助一起抗倭,而且提供了火药原料,但收了东西的高丽王朝却没有任何行动。对于明朝来说,更可气的是高丽王朝居然还与北元关系不清不楚,甚至在进贡明朝的文书内容错写成“白竺布三百匹”“礼送太府监”,咋一看没有任何的问题,错就错在“太府监”上面,因为明朝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部门,恰巧元朝有这么一个部门,是不是很尴尬。如果是送礼之人写错了送礼的名字,也许只是尴尬一下而已,但是换作一个国家来说,这就有可能引发战争。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警告当时的朝鲜国国王恭愍王:“若汉唐之夷彼,隋君之东征,在朕今日,苟非诈侮于我,安肯动师旅以劳远人,若不守己安分,妄起事端,祸必至矣”。这只是一件小事,朱元璋就想出兵讨伐朝鲜国,为何朱元璋如此不满朝鲜国呢?
明初朱元璋与高丽国王王颛互通使者,并且高丽国王也受到明朝的册封,确立了两个国家的宗藩关系。好景不长,高丽国王被国内大臣李仁人所杀,立王颛的养子辛隅为国王,而高丽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成为了李仁人。新国王继位,封号却需要明朝册封,即便是李仁人与北元关系不清不楚,但也不敢招惹庞大的明朝,因此按例向明朝索要封号。事情开始也很顺利,朱元璋派出使者去册封高丽新国王,但明朝使者在归国的路上却被人杀害了。朱元璋岂能是吃这种哑巴亏的人,当即就把高丽国王的封号撤销,并且不承认新国王的地位。
高丽国王没有“天朝上国”的册封,国内也不会承认其地位的,因此辛隅只能转投北元册封。新账旧账一起算,明朝册封的国王被李仁人说废就废了,朱元璋自然不会怎么待见这位李仁人,弑君篡位还与北元不清不楚,不揍你,大明朝的颜面何存,因此两国边境都所有准备,以防止战争的发生。洪武二十一年,北元被明朝大将蓝玉歼灭,随便也把铁岭纳入了明朝版图,在当时,铁岭是明朝与高丽的敏感地带,铁岭一直是高丽占据。天真的高丽新国王想通过外交手段从明朝手中拿回铁岭,可想而知,这样的想法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高丽为了重新获得铁岭等辽东地区,集结4万多人的远征部队开始准备对明朝动武。如果李仁人继续在后台掌握高丽政权的话,朱元璋迟早会让他知道什么是大国风范,但还等朱元璋动手,高丽东北面都指挥使李成桂发动兵变就解决了李仁人,看来朝鲜国内还是有明白人的。李成桂掌握高丽政权后,改国号为朝鲜国,多次主动缓和与明朝的关系,在经过多年努力之后,到朱棣执政时期,明朝与朝鲜关系回归正常。
从明朝与朝鲜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不征之国”明显不是真的征伐,如若明朝政府觉得过分之处,兵戎相见也是有的事情。明朝既然有必要武力威胁这些国家,为何还要设立“不征之国”呢?
朱元璋为何设立“不征之国”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尔四夷君长酋帅等,遐远未闻,故兹诏示,想宜知悉。——《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明朝宣召各国的标准用语。
前面我们提到过,“不征之国”的概念来源于《皇明祖训》,此书是朱元璋为其后代所编纂,并且严令禁止后代做任何的改动,为了是教育后代不要穷兵黩武,无故而征之。当然,朱元璋也吸取了元朝四方征战的教训,比如元朝征讨日本的教训,劳民伤财且意义不大。在朱元璋眼里,“不征之国”中的国家都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即便是拿下这些国家,实际治理起来也相当费劲,因此只要承认明朝为宗主国的地位,按时朝贡为何还要讨伐呢?
上兵伐谋,朱元璋见惯了战争的残酷,能够用武力震慑住的国家,已经没有必要再去与其争夺地盘,何况明朝刚建立之初,还有实力相当的北元要对付,树敌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在这些“不征之国”中,明朝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哥”,维护着本国安稳的同时,也承担着其他国家的管理、仲裁、惩罚的职责。“不征之国”中的朝鲜与安南国内发生政变,违背了朱元璋的原则,而且恰巧赶上朱元璋在国内大兴胡蓝党案,两国的做法正好戳中了朱元璋担忧功臣谋权的心病,严厉之下更加严厉。
生于贫穷之家,半生血战沙场,朱元璋深知“创业”的艰辛,为让子孙后代能够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江山,也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不征之国”的设立就是最好的鉴证。诚然,朱元璋为后世子孙着想的目的较大一些,但确实也维护了明初的国际秩序,与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政策,也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我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以上就是“明初订立的15个‘不征之国’:真的是和平外交吗?其背后的用意究竟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明初订立的15个‘不征之国’:真的是和平外交吗?其背后的用意究竟是什么?”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