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揭示:草船借箭,究竟是谁成功地借来了箭?

文化 2023-12-29 08:23:01 桔子生活

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略行动,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荆州之战中。据史书记载,这个计策由刘备发起,其目的是向孙权借箭以增强自身实力。然而,历史上关于这个事件的描述却存在争议,至今尚无一致的结论。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草船借箭成功地借来了箭,并因此打破了孙刘联军的围困;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这只是一次战略伎俩,箭并未借得,借箭是刘备军在行动中随手得到的小小收获而已。尽管争议不断,草船借箭的历史真相仍然悬而未决,留给了后人思考与解读的空间。


草船借箭

词语释义: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能

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词语性质:褒义词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近义词:借刀杀人,坐享其成

反义词:坐享其成,闭门造车

三国演义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军南下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孙权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东吴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故意为难诸葛亮,借机除掉诸葛亮。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只要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并且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事后诸葛亮找到了鲁肃借了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都用青布盖起来,并且用干草扎成士兵大小分布在船两边。

第三天的时候诸葛亮吩咐用绳子把所有的船连起来,乘着江上大雾弥漫,看不见人,开到了曹军的水寨旁边,让士兵擂鼓呐喊。曹军以为孙刘联军进攻来了,不停地向江中放箭。草船很快一遍就插满了箭,诸葛亮让又命调转船头,让另一边受箭。等船开回来后,船的二边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清点以后总共超过了十万只。

孙权借箭

成语背后的真实故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记载,真实的故事发生于赤壁之战五年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二军对峙在濡须坞(现在的安徽无为市)。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

一天,孙权借着清晨大雾,乘轻舟前去曹营前观察敌情,船走了五六里路接近曹营。孙权命令军士擂鼓呐喊,曹操见吴军整肃威武,随后下令弓弩齐发,不让吴船靠近。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过来,便下令安全返航。这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历史原型。

孙权(字仲谋)

后来,孙权再次前来,欲再度重施草船借箭之事。而曹操在有了前车之鉴以后,不再放箭,只是坚守不出。曹军诸将都以为孙权是来挑衅的,想要攻击他。曹操却说:"这一定是孙权想亲自来看看我的军队军容。于是下令全军整装戒备。孙权的船一直走了五六里,回来的时候还擂鼓大作。曹操见孙权的军船整齐肃穆,再次感叹说:“生儿子应当如孙仲谋(孙权),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猪狗一样)!

以上就是历史真相揭示:草船借箭,究竟是谁成功地借来了箭?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历史真相揭示:草船借箭,究竟是谁成功地借来了箭?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