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足以解去一部分乡愁。
重庆有一首歌,歌词是这样写的:“一碗小面,两两刚刚好,三种口味,四要的地方,五张凳子,六个人吃,七种调料,八勺胡椒粉,再来一碗,辣椒不够了,帮不了我们包哥了。”
它描述的是重庆人的日常饮食——小面条。
大多数重庆人的一天都是从一碗香辣可口的面条开始的。作为最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重庆小面与重庆火锅一样,出没于大街小巷,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小面也是重庆人刻骨铭心的味道。每逢过年,从外地归来的重庆人都会吃上一碗麻辣烫,让家乡的味道在嘴里圆满地蔓延开来。
这碗不起眼的面条,正在创造一个巨大的产业。据统计,重庆有小面店8.4万家,日均销售小面1200万碗以上,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重庆市小面协会估计,目前重庆有小面店38万多家,年产值超千亿元。
不过,与同类型的柳州螺蛳粉、武汉热干面相比,重庆小面的产业化之路并不平坦。标准化、工业化产品量少、网络销售不畅等因素都曾成为制约小面行业发展的障碍。
痛定思痛后,重庆政府开始大力打造小面品牌。从塑造区域公共品牌到发布团体标准,再到建立产业园区和发展在线电子商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小面就能让全国各地的食客足不出户,享受到地道的山城风味。
作为重庆最地道的美食,每天都有无数食客排队吃面。
从小贩的肩膀到街头
在山城重庆,当被问及早餐吃什么时,几乎每一个本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面条!
所谓小面,就是没有任何配料的素面。除了面条,只加入青菜和调味料,再浇上一勺熬了几个小时的面汤,一碗美味的小面条就做好了。
小面文化起源于街头。旧时,小贩们用扁担挑篓子,穿梭于民家之间兜售。扁担两边是炭炉,另一边是面条和调料。见有人打招呼,他掀开锅盖,用热水煮了些面条。历经岁月变迁,小面已经从小贩的肩上变成了街头小店。
重庆人打从心底爱吃小面。每天早上,城里大大小小的面馆里都挤满了衣着鲜艳的时尚年轻人,或一身休闲装的普通居民。人们端着面碗,坐在几张方桌旁,把头埋在面前热气腾腾的面碗里。
在外地工作的魏思雨,每次回重庆,一般都是下飞机就直奔面馆。用筷子夹起面条的时候,就是家的味道。
“重庆人对小面的关心不亚于火锅。火锅不能天天吃,但小面成了很多重庆人的日常选择。”魏思雨说,“几乎每一个重庆人都是吃着小面条长大的,就像一个深入骨髓的符号。“
作为重庆最著名的标签,小面类似于火锅。也是很多外地人对重庆的第一印象,也是体验川渝文化的第一环节。
据《重庆日报》统计,重庆有小面店8.4万家,日均销售小面1200万碗以上,年产值超过400亿元,从业人员约50万人。
如果测算整个小面产业链的产值,包括最上游的原料生产、中游的调味料和基础产品,小面每1亿元的销售额可以直接带动1000吨面粉和400吨面粉的销售。辣椒。卖花椒50吨,菜籽油1000吨,芥菜50吨。
在2017年举办的第27届中国厨师节上,重庆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小面之都”的招牌。
“小面是重庆特有的城市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当地最地道的特色美食。几乎每条街都有几家小面店,吸引着当地人和游客。”魏思雨说。
面馆店员正在为顾客煮面。
继承人:每天两三百碗
重庆小面业的井喷,让面馆经营者不再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中老年人,一大批年轻人也开始涌入其中。
“最初是我父母经营的小面馆。”90后秦昊在当地开了一家面馆。从他记事起,他就和小面扯上了关系。他从小几乎每天都在面馆里,看着父母。他们一边热情地招呼客人,一边熟练地挑选面条。
大学毕业后,秦昊接手了父母的工作。这些年,他的所见所闻影响着他,根本不需要花时间研究,更不用担心客源。他的父母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近30年的常客,几乎是看着我长大的。”秦昊说道。
这家面积不到60平米的面馆,每天早中晚餐都坐满了食客。一个月后,营业收入可达8万元。
与继承“家业”的秦昊不同,同样在重庆开面馆的刘然,在2014年看完《嘿,小面》纪录片后,对小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特别喜欢那种小面”香辣可口,萌生了入行的念头。”
为了提高竞争力,刘然提前做了市场调研。他特意尝试了重庆的多家面馆,以确定更能为食客接受的口味。同时,他刻意装修自己的面馆以吸引年轻顾客。“年轻人除了吃面,还需要拍照,装修一定要搞起来,让人觉得吃面也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
每天早上六点之前,秦昊都会早早的开门。锅里烧开水,小心翼翼的把葱姜蒜切碎,把辣椒油、花生碎等配料一一检查干净,然后把店里摆放的木桌凳仔细擦拭干净,等待第一个A一批客人上门。
很快,面娃们陆续找上门来,不少人进店前喊着“老板,二两,小青年”或“三两,干黄”。
这是重庆小面特有的“招牌”。“少青”就是少放青菜,“干滑”就是没有面汤,“提黄”就是面条稍微硬一些,更有嚼劲。
秦昊算了一笔账:面馆一年的成本是八万元,装修要两万元。现在店内月营业额可达6万元。
“两个服务员,一个炒菜师傅,每个月固定的水电费一共要近15000元,扣除采购食材的成本,一个月差不多能挣30000元。”
重庆市小面协会数据显示,在重庆8.4万家小面店中,60%以上的经营者是本地居民和大学生,单店年纯收入普遍超过15万元。一些生意特别好的小面馆,年纯收入甚至达到上百万元。
“开面馆很辛苦,每天不能睡懒觉,也没有休息日,一年只能过年休息两三天。”秦昊道:“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面馆了,除了赚钱之外,或许我更希望通过自己让这道美食传播得更远一些。”
品牌建设:让地道小面走出重庆
虽然重庆小面的年产值已经超过400亿元,但仍然有线下实体店支撑。与武汉热干面、柳州螺蛳粉等同类本土小吃相比,市场发展受到标准化、工业化程度低、线上销售不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销售数据显示,仅2020年,柳州螺蛳粉的销售额就达到105.6亿元,而同期重庆螺蛳粉的销售额仅为其十分之一。
事实上,渠道推广的缺失曾一度困扰重庆小棉破局。此前,重庆小面品牌“秦云老太婆担担面”董事长秦云表示,试图将重庆小面做成方便面一样的产品,推广到全国,但上下游产业不成熟,最终产品没有价格优势。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打破这种局面,重庆大渡口区正式将重庆小面重点培育为全区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成立了重庆小面产业化促进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产业支持和投资促进。
2022年8月,重庆市经信委授予大渡口区“重庆小面产业园”称号,这标志着重庆小面正式拥有了第一家产业化载体。如今,这里已经吸引了拉莱主义、金牌甘优、沁云奶奶坦年等31家线上线下知名品牌和原材料供应商入驻。“预计未来3年,将孵化数百个重庆小面新锐品牌,培育3至5家产值亿元龙头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及重庆小面的影响。”大渡口区投资促进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彭仲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此外,天猫重庆小面官方旗舰店也正式上线。“以后会判断网购的重庆小面是不是正品,就是看有没有‘重庆小面重庆制造’区域公用品牌商标的授权。”大渡口区招商局负责人说。
另据♬电商2022年8月数据报告,在为期7天的线上活动期间,重庆小面销量暴增,同比增长1364%。
在多方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重庆小面品牌开始进入全国市场。“未来,重庆小面必然会像螺蛳粉、热干面等产品一样,让世界各地的食客都能享受到正宗重庆小面的原汁原味。”秦昊说道。
以上就是故乡烟火经济-一碗重庆小面,静候破局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故乡烟火经济-一碗重庆小面,静候破局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