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作为乱世中的枭雄,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成为历史上备受瞩目的皇帝之一。他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展现出超凡的智勇,并建立起强大的基业。而李世民则以其开启贞观之治的卓越才能和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君之一。他的长歌贞观,让大唐帝国达到了巅峰繁荣。通过探寻这五位皇帝的历史伟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治国理念和卓越智慧,进而从中汲取启示,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 ),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 ,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朱祐樘此人人品极佳,提倡一夫一妻制。一生无大作为,但是很稳定,不胡来,比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为民的善政。这样的皇帝虽然不能名声远扬,但是能够让自己的子民真正享受到安了。 他也是明代中叶励精图治的明君。朱祐樘的政绩诚然卓越,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宽厚仁慈,不管对谁,他都是宽厚对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可以说,没有朱祐樘,明朝撑不到崇祯那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太宗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得聪明大度、应付裕如。北魏泰常八年(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继位后,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因此,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常常轻骑奔袭,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粟特等西域诸国 ,西逐吐谷浑,攻取刘宋的河南重镇,统一了中国北方。讨伐柔然,使得柔然仓皇逃窜 。反攻刘宋,实现“饮马长江”之志 。拓跋焘的鸷勇骁强,得到了对手的敬畏。刘宋王朝评价他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骁勇程度超过了冒顿、檀石槐。休战时,拓跋焘常常抚恤孤儿、老人,体察民间的疾苦 ,并劝课农桑,减轻人民赋税,做出了休养生息、偃武修文的政策。拓跋焘广泛征召汉族士人,重用了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肃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显著促进了北魏官吏和庶民之间的和睦相处。 他又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北魏的汉化发展。 拓跋焘恪守节俭 ,但奖赏将士则非常慷慨 。每逢作战,不畏艰险。料敌于先,知人善任 ,赏罚分明 。拓跋焘重视法制建设 ,并常说:"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 但是,在他执政末期,诛戮过多,诛戮之后又常常后悔。
拓跋焘一统北方,自晋乱之后首次实现大规模的统一北方之举。之所以无法一统四海,很大原因是北方将士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可以说拓跋焘和曹操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无法一统的。但拓跋焘比曹操更大的先天不足是他是胡人,难以在满是汉人的南方建立统治。政治上,他励精图治,实现国富兵强,文化上,他推崇儒教,使得受北方数百年胡人统治的汉民再次受到儒家的先进文化的熏陶。可以说拓跋焘为后世的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外族入侵,神州大地遍遭蹂躏,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曹操一介末流小官,以天下为己任,灭诸侯,一统北方,打败了外族的入侵。如果没有曹操,可能中国早已陷入五胡乱华的场景中了。曹操在战争之余重视百姓的安定,使得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让华夏民族在内忧外患下不至于亡国灭种。之后的司马氏不过是在曹操的基础上才实现统一的。如果不是赤壁的失败,曹操应该早已一统天下了。正所谓无力回天,令人感叹。之后的一百年华夏一统的局面的真正开创者就是曹操。他的著名话语”向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可谓道出了他的功绩写照,令人心驰神往。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朱元璋驱除了不可一世的蒙古统治者,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与权益。建立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王朝。永不加赋,不是一句空话而已,这是朱元璋对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而后世统治者也因为没有做到这点而亡国,令人痛惜。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李世民虽然弑兄杀帝逼父淫嫂,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文治武功都是很优秀的,李唐王朝实现天下一统,李世民功不可没。之后,他使民众休养生息,使得千疮百孔的大唐王朝得以恢复,避免了被胡人欺凌的场景。之后,他开疆拓土,建立了汉人王朝中疆域最大的国土,封狼居胥,在李唐王朝面前不过儿戏。
未完待续......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上就是历史上有很高成就的五位皇帝:乱世枭雄曹操,贞观长歌李世民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历史上有很高成就的五位皇帝:乱世枭雄曹操,贞观长歌李世民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