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青少年抑郁率飙升,社交媒体成罪魁祸首

育儿 2024-04-13 12:42:01 桔子生活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抑郁率日益飙升,其中社交媒体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们越来越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他们在追求虚拟的赞美和认可的同时,却忽略了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内心的成长。教育界亟需反思和应对这一现象,唤醒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意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就在上个月,对ChatGPT的讨论让它的早期投资人的马斯克又一次成为风口浪尖。在最新的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到“我们的孩子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你有给孩子们制定什么规则?”时,一向最为自信的“外星人”马老板,难得一见地进行了反思:

一般来说,我并不努力限制孩子们使用社交媒体,虽然这可能是一个错误。他们真的已经深受Reddit和Youtube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胜其它。

我可能会比过去更多地限制使用社交媒体,并关注他们在看些什么。我认为,可能需要监督儿童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并警惕他们被硅谷所编写的某些算法影响。

而更严重的,可能是带来的心理问题。曾因在畅销书《娇惯的心灵》中提出“精细育儿养大了一代美国的失败者”,而引发全球热议的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最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

社交媒体对孩子,尤其是女孩的伤害,比新冠疫情还可怕。

“爸爸真棒”的专栏作者Gauchewood,他正在读高中的女儿最近就经常感到焦虑。她说,“小某书里到处都是貌美如花的藤校生,学术能力很强又生活丰富多彩。”相比之下,感觉自己不够优秀。

Gauchewood敏锐地意识到,社交网络的气氛,很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低于平均水平,谁都比自己强,从而带来心理上的抑郁焦虑。

这位爸爸在综合了乔纳森·海特以及其他学者关于社交媒体问题的最新研究后,吃惊地发现社交媒体给少年儿童带来的伤害,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第一,远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青少年不堪重负;

第二,社交媒体上的扭曲形象造成的形象焦虑 ;

第三,语言能力和注意力被破坏造成的学业下滑 。

01

社交媒体流行,“青少年抑郁”加剧

好几个调查都发现,从2012年开始,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突然开始大幅度飙升,数据很吓人。

虽然成年人的焦虑症状也有增加,但相对青少年来说少得多。

2012年发生了什么?

这一年,Facebook收购了Instagram,年轻人纷纷涌入。同一年, “自拍时代”开启。苹果公司2010年发布的iPhone 4拥有第一个前置摄像头,两年后推出的iPhone 5对其进行了大幅改进。社交媒体和自拍开始冲击这一代人。

之前,青少年使用翻盖手机,会互相发短信,说“我们在商场见面吧,一起做点什么。” 现在,他们的童年 “基本上只是通过社交媒体联系,甚至不再一起出去玩了”。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到了2020年,超过25%的女性青少年有 "严重抑郁症",男孩则略低于9%。

2021年,美国CDC对全美高中的 17,000 名青少年进行了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发现女孩的“悲伤情绪”达到创纪录水平,将近3/5的女孩感到“持续的悲伤”,是男孩的两倍,1/3的女孩认真考虑过自杀。

为什么男孩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好一些?答案可能有些讽刺:

“因为男孩主要用手机玩电子游戏,和同伴竞争,这样的环境相对更‘正常’,男孩的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就没那么大。”

相比之下,大多数女孩则被Instagram和TikTok这样的 “视觉平台 ”所吸引(也就是我国的抖音/小红书/微博之类)。

在这种平台里,女孩们主要是观察别人的“完美生活”,然后想办法把自己的生活也展示得同样完美。而这带来的心理压力,对她们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

虚拟世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极具破坏性

在乔纳森·海特正在写的新书《KIDS IN SPACE》(《太空中的孩子》)中说,从2012年开始,现代社会的孩子都被发射到了神秘的“外太空”,也就是社交媒体世界,在那里成长。

为什么把社交媒体世界比喻成“外太空”呢?因为它和我们人类原来生长的地球环境是大不相同的,正如“社交媒体世界”和人类大脑所习惯的环境也大不相同:“人类的身体不可能在外太空正常长大,所以他们的四肢必然是扭曲的 ”。

这几年由于疫情,各国人民被迫困在家中,孩子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更是大大增加。

由非营利性研究组织Common Sense Media发布的调查发现--

从2019年到2021年,青少年的总体屏幕使用量增加了17%,比之前四年增长得更快。平均而言,8至12岁的儿童每天使用屏幕的时间从4小时44分钟上升到5小时33分钟;而少年(13至18岁)则从7小时22分钟上升到8小时39分钟!

调查的科学家最后评价道:

在疫情期间,孩子们转向屏幕寻求娱乐,并与朋友联系,因为许多人没法亲自到学校或活动。但是,大量的孩子在他们这么小的时候就使用社交媒体……这让我想哭,因为社交媒体并不是为儿童设计的。

为什么说社交媒体不是为儿童设计的呢?成年人用起来怎么就没有问题?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学家安德斯·汉森在他的《手机大脑》中写道:

“手机对我们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事物,仿佛人类世界从一开始就拥有这些东西。但事实上,狩猎采集的生活占据了人类历史99.9%的时间,我们的大脑也是随着这一生活方式不断进化而来的。近1万年以来,人类的大脑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说,尽管身处现代社会,但我们的大脑却认为我们仍然‘生活’在非洲的热带草原时期。”

“所以,这就意味着假如我们要保持心理健康,还是需要充足的睡眠、身体活动以及与他人的紧密联结。如果忽视这些,人类自然会不可避免地抑郁起来。”

成人用过社交媒体,都会对里面复杂的人际关系、对评价的渴求所带来的又爱又怕的情感非常熟悉。

而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远远比成年人脆弱。成人也许还能承受的压力,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来说却可能极具破坏性。

02

社交媒体加大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顾名思义,社交媒体可以拓宽使用者的社交圈。按理说,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就意味着扩大了交友的空间和时间,不仅可以跟其他学校、城市甚至国外的孩子结成好友。而且一天24小时都可以和朋友交流,这不是好事吗?

不一定。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有一个“邓巴数”(Dunbar's number)的限制。

每个人能与多少人建立关系,是有上限的。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研究表明,这个数字是150个。

我们实际认识的人当然比150个要多,但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比如“以我们能够知道对方的想法”为标准来筛选,就只有大约150段了。

这其实还是因为在狩猎采集的时代里,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人数上限约为150名的集体中。我们大脑皮质的能力,本质上决定了人类能够建立起的社会关系数量。

在《小王子》里面, 一只孤独的狐狸与一个忧郁的小王子相遇,“和我一起玩吧。”后者提议道。

“我不能和你一起玩,”狐狸答道,“我没有被驯服。”

“啊!抱歉,”孩子说,又好奇地追问,“什么是‘驯服’?”

“这是件早已被遗忘的事情,”狐狸回答,“它的意思是‘建立联系’”。

而建立和他人的联系,需要占用大量的大脑运算能力,需要不断思考:“这个人对我好吗 ?我应该如何对待他?”

心思细腻的日本初高中生甚至发明了一些新词汇。

他们会用“心友”、“信友”和“神友”来形容朋友,意思分别为:值得交心的朋友、值得信赖的朋友、像神一样会帮助自己的朋友。

在交友过程中,他们会相互试探、不断确认彼此究竟是哪一类朋友。当然这种思路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有更为宽泛、自由的选择,青少年很难执着于身边的朋友,需要时常担惊受怕。而为了保持友谊的稳固,就要不断保持彼此的联系。

此外,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情感、表面的友谊,以及小言辞的冲突可能导致友谊短暂。

交友压力之外,则是社交媒体带来的同侪压力。

在《I世代》关于一个美国少年的访谈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他说:“我13岁时申请了第一个脸书页面。”那是脸书的最低年龄限制。在那个年纪,社交媒体是让人紧张的经验。

“每当上传什么东西,我总是焦虑到不行。我会坐到那里不断刷新页面,以确认有没有人点赞或留言之类的……”他这番话说中了三项关于社群媒体与青少年的事实:

在心理健康上,社交媒体似乎对年纪最小的青少年影响力最强;

社交媒体能在感情丰富的人心中煽动焦虑感;

那些最在乎“阅读量”或点赞数的人,也常是心理健康最脆弱的人。

《I世代》关注过一个叫布莉的11岁可爱女孩。她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思考发点什么,怎样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能得到的“赞”多不多。

对她来说,这是每天建立自己品牌(个人形象)的时间。建立和维护个人品牌(个人形象)是一项累人的工作,而这正是孩子们在社交媒体上做的事情。

难怪那么多的孩子都在与焦虑和抑郁作斗争,他们对自己的外表过于执着,担心如何融入社会。

美国一项针对5000余人的问卷调查显示,在Facebook上消磨的时间越多,生活质量就越可能变差 。答案或许在于,这些人通过社交媒体上他人的动态,看到了许多总是“显得”很幸福的人,因而感到抑郁和孤独。

而不幸的是,青少年——特别是女孩子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带来的心理暗示,觉得谁都比自己强,从而陷入抑郁和焦虑。

03

社交网络语言简单化,青少年智力发展营养不良

我女儿小学时,有一次她的美术老师来家里做客。看到她有个独立的房间学习,非常羡慕,说要是自己当初有这个条件,早就上清华了。

然而, 我们花了很多金钱和时间打造的专注环境,她初中时就用智能手机打破了。只要接上社交网络,她瞬间从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来到一个数十万人众声喧哗的广场,而且有很多朋友不断过来攀谈。

有调查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用户,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每天都会被打断50—150次,也就是每10—30分钟一次;如果从一天中扣除7小时的睡眠时间,甚至每7—20分钟就会被打断一次。

不过,有个颇有误导性的说法,就是如今年轻一代的大脑不同于往日,其神经组织终于得以摆脱按顺序执行任务(一项任务完成后再做另一项任务)的折磨,达到同时进行多个活动(“多任务处理”)的化境。

要真是这样就好了。可惜,人脑不是计算机处理器。当它需要同时处理多个问题,它所能做的就是“玩杂耍”。

所以 在“多任务处理”的情况下,注意力只是粗略地掠过任务,而不会高度集中于它们身上。对于这种大脑注意力的“玩杂耍”,我们自己很难注意到,甚至大脑还会感觉不错。

在需要高度注意力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中,这种大脑习惯则会导致孩子学业的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另外一点,则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大量使用,孩子们的阅读内容,会越来越从书本转向社交媒体。

有人可能会觉得:读得多不也挺好的吗?

但是,正如耶鲁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所解释的那样:

词汇量(很好地反映了语言发展的一般状况)可能是衡量一个人整体智力水平的最佳单一指标。

然而,现在的孩子大量使用的数字产品和社交媒体,却可能会对语言发展产生干扰。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社交媒体上的语言,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口语”,它和书面语差别还是很大。与书面材料相比,口语材料的词汇极度贫乏。

其实,孩子在社交媒体上聊天的语言,无论用词还是语法都非常简单。这种简单显得非常有吸引力,但是从孩子长远的语言能力发展来看,会导致营养不良。

我们现在热谈的ChatGPT为什么这么强?它不过是个语言模型而言,却能解决很多问题。

因为高度发展的智力,应该是建立在丰富的词汇和复杂的语言结构之上,不管是AI还是儿童,都是如此。

特别是孩子到了高年级,如果习惯了社交媒体上的那种简单语言,那么可能会对学科知识的吸收和理解造成隐形的障碍。

04

堵不如疏,家长该怎样对待社交媒体?

技术的发展不可阻挡,屏幕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我们必须接受它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换个角度思考,屏幕其实代表了亲子互动的质量。如果能坚持有意去寻找适切、积极的内容,那么社交媒体也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起到正向作用。

作为家长,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放任不管,无所作为。

接受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自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正如美国畅销书作者纽波特在《深度工作》所说,“发明汽车后,我们花了一段时间才搞清楚需要的交通规则,我们不能允许汽车在街上狂奔。于是,才有红绿灯、车道和交通执法。”

也就是说, 假如把社交网络比喻成汽车的话,那么仅仅允许青春期的孩子尝试和使用“汽车”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为他们配套“红绿灯、车道和交通执法”。

来源丨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作者丨 gauchewood

以上就是教育反思:青少年抑郁率飙升,社交媒体成罪魁祸首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教育反思:青少年抑郁率飙升,社交媒体成罪魁祸首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