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需求,还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如何正确地陪伴孩子前行,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学做通识教育,教会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与孩子共同学习、沟通和互动,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昨天快下班的时候,一位家长和我聊起了孩子。“最近怎么样?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吗?”
“她会很有礼貌吗?我非常注重一个人的礼貌礼仪,请老师多引导。”
“我们小学应该还是会考虑公办小学的,老师觉得我们作为家长还需要提前做什么准备吗?”
“我现在下班回家就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了,基本都在陪她,以后会一直这样下去吗?我觉得我会接受不了的。”
......
地铁回到家,又接到曾带过的孩子家长的微信。
“马老师,不太喜欢阅读,好像也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了,怎么办?”
“学习的主动性,真的太难了,课堂作业都已经很累了,都不敢出去上课,否则更加恐怖了。”
“马老师,到底要不要出去补课啊?”
家长心力交瘁,请反思孩子落地之后,自己的言行,家庭的教育,亲子关系的界限等。
要不要补习功课,请不要横向比较到自己崩溃,多看看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毕竟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你做了多少?孩子就不会做多少!
你做了多少?孩子才能学会多少!
这两句话,请自己多揣摩吧。
在余舍入职近半月了,适应得还算不错。
班主任+语文老师,让我每天都有半小时的语文课。
如今的孩子真的各方面能力强而广,要想很好地Hold 住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特别是针对性很强的机构教育。
孩子自身能力+家长焦虑恐慌=没有最鸡,只有更鸡
(且听下回细说!)
今天,我就想说说“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单纯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
而更关注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
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
而是拥有均衡知识结构、广阔视野、完整人格,并实现全面发展的“健全人”。
学校、家庭、老师、父母应该尽可能提高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将语文、英语、数学、生物、物理、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扩宽孩子的视野和格局。
让孩子们能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达到学习能力几何倍增长的目的,
我想那个时候所谓的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也就自然而然爆发了。
知识从来不是孤立的,如何把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点互相关联、彼此补充,从宏观、网状、大科学的视角为孩子构建出一个全面立体的知识网络,确实很难,也很艰巨。
但,我们能做些最简单的事。
比如,不预设阅读的高门槛,让孩子先自主阅读,尽可能让他们的阅读视野扩大,然后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兴趣和真理。
比如,多和孩子去轻松愉悦地接触大自然,利用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将教育融于其中。
比如,让孩子充分通过自己的五感去认识世界,找到个人在空间和时间里的坐标,准确认识自己。
人和人,需要沟通;人和物,需要联通。
唯有联通,孩子的视野、知识、思考能力才能真正地实现跃迁,
未来才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个日益复杂、互联共享的世界。
而我,也将不断学习,不断修正,不断调整,陪着孩子继续前行。
以上就是学做通识教育: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前行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学做通识教育: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前行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