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日本核污水排放海洋的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一决定让人们对海鲜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然而,一些专家却揭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据他们表示,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排放对海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是,这一结论是否能够消除公众的忧虑,仍然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实证数据的支持。
8月2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并且提出核污水排海至少要持续30年。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部分国家发生大面积的游行示威,谴责日本这一行为。福岛核事故在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被列为最高级别7级,其产生的核污水的污染程度不可小觑。8月28日,日本东电方面承认,目前储罐中约有66%的核污染水放射性物质含量超标。这些核污染水经洋流运输和扩散,会迅速向整个海洋系统扩散,大约两年内进入我国海域,其中一些放射性物质被海洋生物吸收,势必造成生态破坏。
大连海事大学智库首席专家高之国表示,核污染水里含有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并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标的,多核素设备难以完全处理。这些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环境生态后,对人类和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其中碳-14的半衰期约5000多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长,而碳-14会在海洋生物体内聚集,其丰度或浓度可能是氚的50倍。
那海鲜还能吃吗?
有专家表示,此前检测出福岛当地的石斑鱼和许氏平鲉均含有超标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如果海产品来源与福岛较近,应保持警惕。核污染水排放后,日本周边的鱼类受影响最大,我国已经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且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已将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目前市场流通的海产品,都是经过严格检测,确保安全,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因此对于海鲜,大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不必过于担心。此外,光明网报道,日本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放射性核素会进入环境,可能会广泛地参与自然界食物链。长半衰期的核素进入生态环境中会长期存在,而且某些海产品对放射性核素浓集作用比较强,进入食物链后会进入食物链高层,进入人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要做好自我防护,除了关注水产品,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的菠菜、蘑菇、竹笋等产品也有铯、碘污染,也应谨慎食用。
本土海鲜会有何影响?
根据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等团队的模型推算,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才能到达我国沿岸海域。即使不考虑来自内陆河流河水在近海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在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第二天就给本土的水产品贴上“核污染物”的标签,显然矫枉过正了。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副教授周仲元也表示,从短期来看,人们不必对海产品陷入恐慌,就食用海产品来说,产地很重要。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3年1月至7月,中国前五大水产品进口国为厄瓜多尔、俄罗斯、加拿大、印度、美国,日本并未排入前十。7个月内,我国从日本进口鱼类等水产品的商品总额为19.37亿元,其中7月进口额为2.35亿元,同比减少28.5%,环比下降33.7%。由此可见,日本并非我国主要的水产品进口国。而相关部门会持续关注海产品的放射性污染,研判相关健康风险,保障人民健康。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新民晚报、澎湃新闻、新京报、长江日报
以上就是日本核污水排放海洋,对海鲜是否安全?专家揭示答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日本核污水排放海洋,对海鲜是否安全?专家揭示答案!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