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巅峰——1082年,正值苏东坡年过半百的时候,他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47岁的苏东坡,这位文坛巨擘和政治家,一直以来以其辛勤的努力和卓越的才华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然而,在这一年,他面对了许多挑战和逆境,也在这个关键的岁月里重新焕发出不可抑制的创造力和激情。是什么样的经历和遭遇让他如此耐心和坚定地面对困难?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在这个年龄达到了更高的人生巅峰?让我们一同探寻苏东坡在1082年所遭遇的一切,体会他的人生哲理和无尽的智慧。
//九百四十余年前的1082年,虚岁四十七的苏轼在黄州听见新年的爆竹声,想了想刚刚过去的这一个壬戌年里自己都干了些什么。
不过就是修起几间房子、见了一些朋友、去了几处地方、作了一些诗文罢了。
不过也就是普通寻常、平平无奇的一年罢了。
//
春
今年的第一篇文章,是祭文。苏子正是苏轼堂兄苏涣的长子,前一年的九月在成都任上病逝。正月初三,苏轼为其作一篇祭文。
苏轼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此时苏轼全家已在黄州的临皋亭住了一年多。临皋亭本是官邸,本来不是苏轼这样被贬谪的罪官有资格入住的,因此苏轼对助他入住的时任鄂守朱寿昌感激不已。
临皋亭下行八十余步便是长江,虽然江景壮美但房屋窄小,对苏轼一家二十余口老小而言实在逼仄。是以在新年的正月十五左右,便在朋友的帮助下,于东坡一处眼界最佳的空地上开始建造房屋。
五间房屋,到二月就建好了,苏轼将其命名为“雪堂”:在大雪天中竣工,屋内四壁也都挂满了苏轼自绘的雪景,“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雪堂记》)虽然眼界开阔,但触目四向皆冷,或者一如苏轼当时的心境。
房屋即便建好了,生活品质却一如既往。三月初四是寒食节,倒春寒的冷雨不期而至,触景生情倍感途穷的苏轼只能作诗二首以纪,“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黄州寒食诗二首》)
《黄州寒食诗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诗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雨。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帋。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右黄州寒食二首。
幸好寒冬总有尽处、春天总是要来,苏轼的心情跟着温度的上升也渐渐好转。三天后他去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田,返回途中遇雨,同行的人都不免狼狈,唯独苏轼似未曾觉。须臾天空放晴,苏轼作了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虽然意气洒脱不羁,但毕竟春寒未尽、苏轼也不年轻,淋了冷雨还是害了左臂肿痛的病。他去求黄州当地的针灸名医庞安常医治,庞安常虽然耳聋但绝顶聪明,且爱书画文物,因此苏轼在庞家盘桓数日、时常把臂同游。
故宫所藏的苏轼画像
一晚苏轼酒醉,入夜后在一处乡野溪桥上枕臂小憩了一会。醒转后见乱山葱茏、流水铿然,于是诗兴忽起,在桥柱子上题了一首《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杜鹃啼声中,苏轼的春天无声而至。
//
夏
距黄州知州官邸数百步的少西山麓,江岸边有一片壁立的绛红色断崖,俗称“赤鼻矶”,传说即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古战场。苏轼来黄州的第一年,夏天就带着儿子苏迈、划着小船第一次夜游赤壁,乘兴写了一篇寥寥数十字的短章《赤壁记》“……时去中秋不十日,秋潦方涨,水面千里,月出房、心间,风露浩然。”
金 武元直 《赤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一处赤壁,成了苏轼在黄州的常去之处。江岸的细石,在江水的冲刷下往往温润如玉,且有深浅红黄各色,也有具细密纹路如指纹者。苏轼自己既捡,也用饼饵从孩子手中交换,一共收集了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如枣栗、小者如芡实,用铜盆装盛、注入清水,水光下色彩缤纷。
攒了近两年的石头,到了这年五月,因为庐山归宗寺的了元禅师遣使来看苏轼,苏轼将数百枚奇石赠与了元,戏称为“怪石供”。了元禅师,即是后世所熟知的佛印和尚。两人缔交,即似在此时。
描绘东坡题竹的《题竹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从庐山来的,还有道士。四川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差不多在此时也从庐山来到黄州,赠与苏轼酿造蜜酒的秘方:每次用蜂蜜四斤,炼熟加热水再加面曲和酒曲,静置发酵后煮沸即成。嗜酒的苏轼大喜,作《蜜酒歌》“真珠为浆玉为醴。”
苏轼虽然被贬黄州,但慕名而来拜谒的人并不少。同为书法“宋四家”的米芾那时还只三十二岁,这一年他去南京见过王安石之后,又来黄州拜见苏轼。虽然还默默无闻,但米芾面对一个前宰相、一个名满天下的文豪,却“皆不执弟子礼,特敬前辈而已。”其自视甚高,于此昭然。
也许唯有苏轼这般的天纵之才,方能同样赏识后起之秀的不凡才情,他与米芾一见如故,在雪堂热烈讨论书画和诗文之道,把自己珍藏的吴道子真迹拿出来共同赏鉴。
一日苏轼酒酣,找出一张画纸来让米芾贴在壁上,然后濡笔弄墨、面壁而立、悬肘而画,画的是竹子、枯树和怪石。
苏轼《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藏,目前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
潇湘竹石图
画作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了湖南零陵潇、湘二水合流处的苍茫景色。
米芾看他画竹子,一笔从地画起直至竹杪,跟通常由杪到地、先竹竿后竹节的通常画法不同,忍不住发问:“何不逐节分?”
苏轼答他:“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米芾钦佩不已。如果苏轼不是画技超凡,恐怕也很难让心高气傲的米芾心折。这幅赠与米芾的竹石图,即为两人订交之始。或石或酒或画,苏轼总能交到新朋友。
//
秋
这年的七月十六,天气还是夏日天气,苏轼却知道秋意已至。这一日晚间,他和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把酒赏月、临风聆乐。在杨世昌余音袅袅的洞箫声中,苏轼在江上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一篇以“壬戌之秋”开头的《赤壁赋》。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写完不久,苏轼又在一日酒酣后逸兴横飞,用草书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手迹勒碑摹拓本,西安碑林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在款识中写道,“久不作草书”,刚才“乘醉走笔”,感觉“酒气拂拂,似指端出也。”
后人如今已无缘得见这幅草书真迹,但苏轼也万万想不到,在后世奠定了他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地位的,也就是这寥寥数字。酒,一如苏轼的兴奋剂。
九月间的一夜,他又与朋友在江上饮酒、醉后归家。因为唤不醒沉睡的家童,于是被关在门外的苏轼唯有在风露浩然的秋夜、独看江水接天的风景。这一刻,字句自己就会在脑海里跳出来,于是吟成一首《临江仙》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一生作过十二首《临江仙》词,近代俞陛云认为,这一首与九年后苏轼在杭州写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起,是其中最好的两首。
//
冬
转眼到了十月十五,苏轼再次与杨世昌等好友载酒泛舟于赤壁之下。跟三个月前江上泛舟不同,他这次独自登上赤壁,“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啸声既息,也自觉“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于是回到舟中,任其自流。一只孤鹤横江而来,长鸣而去。几个时辰后,苏轼梦见一名道士笑问他:“赤壁之游乐乎?”
醒来后苏轼再作赋一篇详述这晚经历,后世称其为《后赤壁赋》。虽然黄州赤壁并非真正的古战场赤壁,但苏轼两篇《赤壁赋》一出,后世众多以文才自负者再也无人为赤壁作赋:珠玉在前,不敢造次。
元 赵孟頫书《后赤壁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葢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虽然雪堂二月就已建成,但苏轼也仍然时常在临皋亭居住。十月过后,全家才都搬到了雪堂。本是侍女的朝云,来黄州后成为了苏轼的侍妾。黄州的冬天虽然寒冷,但有二十岁的朝云陪伴,苏轼也会感到温暖。下一年的秋天,朝云将为苏轼诞下麟儿苏遁。
但此时的苏轼当然还不知道。
十二月十九日是他的生日,这一年他第三次来到赤壁,朋友郭遘和古耕道等为他庆生。虽然自称唐代郭子仪后裔的郭遘只是黄州西市上卖药的、古耕道也是市井中人“椎鲁无文”,但苏轼却能与之真心相交。开辟东坡和修建雪堂时,郭、古二人出力都很大。
同游者还有秀才李委,他善于吹笛。酒酣之后笛声渐起,“风起水涌,大鱼皆出。”
生日过后,下一个癸亥年已经不远。在壬戌年末的爆竹声中,苏轼可能还想起了这一年的其它事:
他以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因此黄州之水是从家乡眉山流下来的“峨眉雪水也”。七岁在眉山时,九十岁的朱姓老尼姑告诉他:她曾跟师父进入后蜀君主孟昶的宫中,适逢孟昶和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纳凉,还作了一首词的前两句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现在连这事也已经过去四十年,于是信手补全了这首《洞仙歌》词。时间流逝,孟昶、花蕊夫人和朱姓老尼都早已成灰。
这一年,密友陈慥(季常)的长兄陈忱(伯诚)去世。他去信安慰陈慥,后世将这封信称作《人来得书帖》。
人来得书帖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哀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皇,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这一年,司马光在洛阳继续埋头撰写《资治通鉴》,早被罢相的王安石每日在南京的钟山道上骑驴寻诗,曾经的重臣韩国公富弼风烛残年,不得志的文彦博只能流连诗酒消磨时光。而自己,却正为了填饱全家人的肚子而时常犯愁。
这一年的三月,他接待了黄庭坚的姐夫徐禧,但认为其貌似有胆实则疏狂,不足以担当宋神宗交给他的军国重任。半年后,在与西夏的永乐城之战中,徐禧因刚愎自用而兵败身死,数万宋军加统帅一起全军覆没。
……
在这一个壬戌年年末,苏轼可能还想到了未来:何时才能否极泰来、离开此地?
1082年,苦痛中的苏轼未必知道自己正处在今生的最巅峰。一个人的所思所感因文字传承而历千年不朽,同时也有许多人无痕无迹无声无息。历史的筛子里,全是看不透的天机。
文/启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以上就是人生巅峰的1082年,47岁的苏东坡经历了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人生巅峰的1082年,47岁的苏东坡经历了什么?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