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凝望被化为凝重和坚定,熟悉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宇宙的无垠黑暗中一闪而过,它不仅仅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更象征着人类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聚焦于未知探索的坚持。这一成功发射,注定将激发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待。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这次载人飞行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和思考?在这个飞行的历史时刻,我们凝视神舟十七号的旅程,感受着探索的力量,思考着人类的梦想和未来。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中国军号
先人用五千年神话勾勒美好的愿景。
千年情丝,斗转星移。中国航天人用“宇宙级”的浪漫把满天神话变成了现实。
深秋的东风航天城,弱水河静静流淌,胡杨林换上了金妆。透着阵阵寒意的戈壁滩上,迎来了中国人对太空的又一次深情凝望——
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直冲云霄。
辽阔天幕下,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传出,瞬间响彻苍茫大地。
凝望,在戈壁读懂日月星辰
与轰鸣声同频的是康林的心跳声,作为神舟十七号发射任务的气象保障人员,这位工作了15年的“老航天”,终于放下了悬着的一颗心。
站在戈壁与日月星辰对话,这是一份浪漫的工作。雨水何时落下,气流去向何方,大气科学的未知和神秘对康林来说有着特殊的魅力。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向太空,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踏雪出征。彼时的康林是兰州大学一名大二学生,守在电视机前的他把这一“名场面”深深印在了脑海。2008年,康林如愿来到东风航天城。站在戈壁与日月星辰对话,护送航天员遨游太空,于他而言,浪漫的工作多了一份神圣。
每天都在接受检验,这是一份容不得半点偏差的工作。气象条件是制约航天发射的重要因素,风速的一点偏差就会直接影响发射任务的进程。要从不利的天气形势中选取一个万无一失的“窗口”,在气象预报技术上有很高的难度。这考验着预报员的专业能力,更考验着预报员对任务窗口的把控能力。面对这个不会讲话的“研究对象”,面对变化莫测的戈壁气候,康林和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科研态度“以不变应万变”。
康林说,航天气象人都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有一次他睡在值班室,听着窗外车棚顶有异响,似雨水敲打,他一骨碌翻身去查看,结果是一只调皮小猫。说到这里,康林笑了,“习惯了,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随着神舟十七号发射任务开始倒计时,气象保障工作也进入关键期。作为团队带头人,从事航天气象保障工作十五年的康林跟天气这个“老朋友”培养出了“默契”,但还是像第一次出任务一样认真严谨。离家的时间越来越早,凌晨两三点回家也是常事,仔细比对成堆的数据分析,认真研究一张张气象图,他时刻盯着眼前的两块大屏幕,在心里勾勒着第二天的气象变化。
10月26日,拂晓时分,满天繁星。康林和他的团队在做发射前最后的准备。
发射进入倒数,他揉揉眼睛,抬头望向天空,这位“老朋友”也凝视着他,仿佛说,我知道你在靠近,你看,天朗气清就是我的见面礼。
凝望,有来自“天宫”新的回眸
清晨的戈壁滩,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寒意。问天阁门外,人员来回穿梭,熙熙攘攘。
8时24分,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迈着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走出,欢送人群的鼓掌声、欢呼声霎时间升腾。
仅仅间隔两年,汤洪波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太空”之旅。作为第一位重返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也是两次任务间隔时间最短的中国航天员,为了重返太空,过去的2年零一个月,汤洪波是在争分夺秒中度过的。神舟十二号任务刚结束,他就投入到恢复和训练当中,先后完成了身体、心理的恢复,并同步开展学习、训练。
空间站是航天员走出地球迈向宇宙的另一个家,也是汤洪波午夜梦回的地方。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号乘组撤离返回之前,他忍不住再次回到核心舱,看了看自己精心调试的设备,摸了摸自己亲手安装的螺钉。今朝圆梦,他终于可以再次回“家”。汤洪波说:“身体可以失重,但心里永远不能失重,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负时代,不负梦想。”年近半百,他眼中依旧闪烁着逐梦的光芒,如同少年一般。
唐胜杰和江新林2020年9月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两位80后航天员将在指令长汤洪波的带领下,在空间站进行大量的科学实(试)验与技术试验,真正体现建站为应用这个目标。
乘组确定以来,他们系统深入地开展任务准备,学透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空间站系统运行的原理机理,紧盯出舱活动、设备维护、试验操作等,对每一项应急处置预案都进行了反复的训练。
谈到首次飞天的感想,两位年轻的航天员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时代,给了我们追梦圆梦的舞台。”
10月26日上午,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这是航天员汤洪波(右)、唐胜杰(中)、江新林在出征仪式上。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航天员汤洪波。”
“航天员唐胜杰。”
“航天员江新林。”
“出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许学强下达命令。
距问天阁几公里外,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这个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即将再次在太空书写中国人的浪漫传说。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发射塔架缓缓打开,白色箭体挺直的脊梁在茫茫戈壁上耸立。
“5分钟准备!”
“30秒准备!”
人们的心弦,被发射倒计时的数字拨动。
“5、4、3、2、1,点火!”
在无数目光注视下,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喷射着长长的烈焰,以浩荡之势拔地而起、一飞冲天。
新“房客”来了!太空还是那个太空,中国人却又一次把一个国家崭新的高度在这里标记:此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第30次飞行任务,也是第12次载人飞行任务。主要目的是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六个月,将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载荷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工作,同时,持续评估空间站组合体功能性能,获取积累空间站运行的宝贵数据和经验,考核地面支持中心执行空间站运行管理任务的协调性、匹配性,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和故障处置能力。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凝望,是“牧星人”最深情的守护
当零号指挥员“点火”的指令下达后,东风站USB组负责人罗嘉宇凝视着屏幕,手中的“线”被渐渐牵动。
“青山USB雷达跟踪正常——”这是来自测控第一棒的声音。
约十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指控大厅屏幕飘红,掌声雷动,罗嘉宇缓缓吐出一口气,脸上严肃的表情有所松弛。青山,对罗嘉宇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两个字,他在这个点号上见证了神舟飞船的一条条轨迹。
入轨段准确及时监控飞行,在轨段跟踪航天员状态,接收飞船图像,建立双向通话……罗嘉宇很喜欢“牧星人”这个称呼,测控人像风筝线一样连接着天地之间的信息,接力为飞船指引方向。
神舟十七号任务前,指控中心进行了多次联试工作,确保地面设备和飞船通讯系统接口状态正确。罗嘉宇每天都要在USB机房工作到很晚,面前的四块屏幕同时闪烁,他忙而不乱。
屏幕里的一组组数据,见证着罗嘉宇的飞速成长。从事航天测控工作7年,从一般岗位到指挥岗位,罗嘉宇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多。
2021年,神舟十二号任务中,罗嘉宇带着新研制的设备守在一个新测控点号,这也是他第一次做设备负责人。新的设备、新的测控点号、新的团队,为了顺利保障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那段时间,罗嘉宇常常加班到凌晨。在设备研制阶段,他带领团队去厂家进行技术状态验收,协助厂家解决了一两百个软、硬件问题;严格按照要求对设备进行“体检”,根据经验设计了十多个跟踪测试环境模拟测试,对设备性能进行考核。最终,团队圆满完成了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
如今,这个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团队更加忙碌也更加成熟。除了保障一年两次飞船发射任务,“牧星人”们还要对在轨卫星进行长期管理。任务状态的频繁切换,考验着他们的精力,也对其科研严谨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接下来,神舟十六号飞船返回着陆,罗嘉宇还要奔赴其他测控点号,进行新的任务……
方寸屏幕之前,“牧星人”们凝望着飞船划过的一条条完美轨迹,那是最深情的守护。
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航天人的梦想很近,只要抬头凝望就能看到;航天人的梦想很远,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2003年,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杨利伟,那是中国航天史册上辉煌的一页。20年弹指一挥间,从21小时23分“太空一日”到6个月长期驻留,从6立方米的“小单间”到110多立方米的“三居室”,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实验室到建成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突破了天地往返、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在浩瀚太空建成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还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部组件国产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中国人的飞天之路没有捷径可走,这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的指引,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协同攻关,是数以万计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奋斗,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焚膏继晷兀兀穷年。
奋斗,是中国人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
浩瀚太空里,“东方红一号”仍在飞行,曾经为之奋斗的人,有的魂归星海,有的雪鬓霜鬟。然而半个世纪的戈壁风沙,吹不灭“问天”的火种,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他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与众多炙热的心一起穿越时空,汇聚成信仰的力量之和。
发射场上,来参观的人群熙熙攘攘。有位鹤发老者牵着一名孩童,孩童稚嫩的声音响起:“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当航天员!”火箭一飞冲天,尾焰似绚烂的花火,轰鸣声骤起,听不见老者说了什么,只见他拍了拍孩童的肩膀,嘴角泛起笑意,抬头凝视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远去的方向。
一腔爱铸一个梦,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星河。
(解放军报客户端·中国军号出品)
以上就是凝望——写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际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凝望——写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际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