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他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但却无法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庞统的死因成为了解密他失败原因的关键,揭示了一系列真相。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和内部矛盾此起彼伏,使刘备难以稳定统治。此外,庞统作为刘备的智囊,对刘备的战略决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他的意外离世无疑对刘备的统治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庞统的死因揭示的真相引发人们深思,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教训提供了机会。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历史演义小说,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兼具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塑造了众多性格、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前提下把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的那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故事写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这部小说不但文笔雅俗共赏,而且笔法富于变化,把一段天下纷争的历史写得波澜壮阔,曲折多姿。
不仅如此,作者还能用宏伟的结构,密织经纬,把百年左右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战争和众多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
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一篇栩栩如生的人物工笔长卷就此铺陈在读者面前,几百年来俘获了大批粉丝,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但我们不能忘记这部小说除了还原部分史实以外,更多的则是“演义”,可以说作者罗贯中是个“亲刘派”,刘备和他手下的大将几乎代表了所有儒家所赞赏的精神。
刘备代表“仁”,关羽代表“义”,张飞代表“勇”,诸葛亮代表“智”,赵云代表“忠”……
特别是作者笔下的刘皇叔,被罗老先生塑造成一个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宽厚仁义,即使城府够深也不忍心加害于人的“仁君”形象。
他的外表也足够吸睛,小说原文是:“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就差直接说他是皇室代言人了。
小说里有一句话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但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后又在诸葛亮的推举下得到凤雏先生庞统相助,可最后为何还是遗憾地没能一统天下呢?
在攻打雒城时,庞统有上、中、下三策,刘备不但不选上策,还不顾庞统的建议,让庞统骑上自己的马从小道去进攻雒城西门。
果然庞统一介文臣,刚到小路,看见落凤坡这个名称,就大惊:“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
但此时后撤已然来不及了,庞统的结局还是在小道上遇伏,最后乱箭穿胸而死。
临死前,庞统无奈道:“吾今日身死,乃天意也!”说实话,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仿佛看见罗老先生一脸不忿,掷笔长叹:“天意如此,我也没有办法改写历史呀!”
那不妨让我们看看真实的刘备为什么只能建立蜀国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而不具备一统中原的可能性。
我们先从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入手对比一下魏、蜀、吴三国的真正实力是什么样的
蜀国在刘备时期各方面比较基本上是三国中最弱的,但不得不说诸葛亮本人确实是治国安邦的人才,由他和其他五位大臣联合创立《蜀科》规章制度严格,法律公正,执行公平,受到蜀地百姓的欢迎。
在占据了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后,诸葛亮对农业和水利的精心管理,使得当地农耕文明十分发达,基本上能做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换句话说就是国富兵强、国泰民安。
可惜的是蜀国两代君主和诸葛亮本人的愿望是倾全国之力追求“兴复汉室”。
蜀国经过刘备夷陵大败后,好不容易休养生息,缓过来一口气,后来自建兴六年(228)诸葛亮首次北伐开始,到景耀五年(262)姜维兵败。
蜀汉政权进行了长达34年的北伐之路,最终导致蜀汉国库空虚,兵败国亡。
如果当时他们选择偏安一隅,关起门来躲在蜀地闷头发展,最后司马氏还能不能捡到大便宜就两说了。
曹操起步早,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手下已经网罗了大批人才。
而且客观来看,个人认为他比刘备更加能文能武,是妥妥的实力派。政治上他 “唯才是举”,打破汉朝举孝廉制度的诸多弊端。
在军事方面,曹操有着非常高的军事理论知识及军事素养,他善于结合诸家兵法的用兵精髓,并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实行多变灵活的战术,他所撰的《孙子要略》开创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有相当高的评价,认为他的谋略之才可以媲美韩信和白起。
经济上,曹魏人口最多、农耕区域面积最广,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等制度都对当地的经济恢复有很大作用。
但从刘备占领益州,一直到蜀汉灭亡的近五十年里,在曹魏地区先后爆发过12次农民起义,而蜀汉却只有2次这一历史数据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水平无疑更高一筹。
东吴政权作为盘踞江东的一股势力,其实在三国的历史中存在感不算太强,他们既不想匡扶汉室,也不愿一统天下。
孙策孙权之后的子孙们和当地的士族都只想借助长江的天然屏障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东吴政权为了争取到政治支持,对当地出名的高门大户基本上只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很少搅和到魏蜀之争中去。
军事上东吴除了和蜀国合作的赤壁之战外,几乎再没有打过什么大战,因此东吴的土地几乎没有受到战火摧残。
再加上天然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东吴不仅人口增长快,新开辟出的农田也成倍增长,再加上士族手下的大量人口,东吴在经济方面的力量确实不可小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魏、蜀、吴三个政权各有优势,但军事实力上曹魏第一,经济实力上东吴占优(按人均农业经济来算),政治上还是曹魏的表现更加出色。
特别是“唯才是举”的创新制度,所以无论怎么看蜀汉都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能够自保实属不易,最后在曹魏的进攻下率先亡国也是情有可原。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
《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难免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塑造人物,虽然他们身上有历史的影子,但还是会失之偏颇。
就拿刘备来说,在罗贯中眼里他是汉室正统,是“仁君”的代表,所以他善良、爱哭、宽容……
刘备借荆州而不还,还在鲁肃面前一通哭诉,在三国中刘备起点最低,根基最薄,他要干大事确实有很多困难,罗贯中把他写得好像情非得已,但其实这在今天看来就是典型的“我弱我有理”!
再说回庞统,庞统前去投奔担任荆州牧的刘备,刘备见他身形不算高大,样子也有些猥琐,所以一眼看上去,心里就不喜欢,才随意让他当了个县令。
自视甚高的庞统到任后消极怠工,故意不理政事。直到张飞巡查到该地,发现庞统积攒了一堆公务没有处理,于是非常生气地指责他尸位素餐。
没想到,庞统在他面前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之前多日积攒的公务全都妥善处理完毕。张飞这才知道人家真是个人才,赶紧向刘备汇报。
等刘备通过诸葛亮知道被自己派去当县令的人竟然是水镜先生口中的凤雏,才再次召见他,并任命他为军师。
由此可见刘备这个人看人主要看表面,并不算知人善用。而且后来他明知庞统有大才能,也没有完全听他的军事建议,后来把自己的的卢白马给了庞统。
表面上看是爱才重贤,实际上埋伏的张任军中有人知道刘备的坐骑是白马,故此传告弓箭手专射骑白马之人。
被弓箭手包围的庞统瞬间成了活靶子,最后惨死箭下,这到底是说明刘备爱才还是他足够阴险,那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至于《三国演义》中建安十三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溃,他带领几员大将冲出重围,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顾不上了。
是骁将赵子龙担当起保护刘备家小的重任,拼死刺杀,终于寻得刘备的儿子阿斗,赵子龙一番血战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后把阿斗交给他。
可刘备接过孩子之后,却把他扔到地上,还怒骂道:“为了你这个臭小子,差点儿让我损失一员大将!”
让赵子龙感动不已,连忙抱起阿斗,哭着对刘备拜了拜说:“就是让我肝脑涂地,也不能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呐。”
但我觉得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刘备爱才,不如说他真是成功全靠演技过硬,虚晃一招就能收买人心。
但说到底这个人还是自私的,连自己的妻儿都可以随时抛弃,更不用说庞统之类了。
所以说如果去除作者的偏爱,我们只能说刘备这个人确实有一些笼络人心的手段,他也算得上是个有才能有本事的人,但和真实的曹操比起来应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不是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辅佐他,他可能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更不用说一统中原了,能三分天下和吴、魏鼎足而立已经是他的天花板了。
世人都只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殊不知刘备死的时候,留给他的也不过就是个烂摊子而已。
历史假假真真,成王败寇,但永远没有假设。如果对我们的分析感兴趣或者有不同见解,欢迎您阅后留言,发表高见。
参考文献:《大三国:还原真实的三国历史》 作者:赵剑敏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以上就是为何刘备无法一统天下?解密庞统的死因揭示真相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为何刘备无法一统天下?解密庞统的死因揭示真相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