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地理位置极具劣势。位于华北地区的北京,四周环绕着山脉,东临海洋,其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与此同时,北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水资源的紧张、大气污染的加剧等。然而,尽管种种劣势明显,明朝皇帝朱棣却始终坚持迁都北京。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他如此决断?本文将探讨朱棣迁都北京的背后原因。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唐朝灭亡后,中原王朝在首都选址问题上,基本和关中、洛阳说“再见”了,五代、北宋选择了开封,明朝先选择金陵,后在明成祖的决策下迁都北京,直到两百多年后李自成进京,崇祯帝殉国。朱棣为什么要选择北平作为帝国的首都呢?它存在哪些明显的优势与劣势?
其实话说回来,明朝初年迁都并非只是朱棣一个人的意思,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已经有类似想法,这是国家形势使然,稍微有点远见的统治者都会考虑。明太祖刚刚登基时,就在谨身殿对群臣说:“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虏,而运棹东南,比南京如何?”询问迁都北平的可能性,然而群臣们都持反对意见:“胡元起自朔漠,立国在燕,今已百年,地气已尽,不可因也。今东南兴王之地,宫阙已完,不可改图。传曰在德不在险。”
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元朝定都北平已经百年了,山川土地赋予的灵气早已耗尽,所以我们不适合过去。这存粹是玄学层面的,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古人相信这些;
第二个说明朝起源于江南,是大本营,宫殿什么的都已经造好了,如果迁都,会劳民伤财,这是很客观的,洪武年间,天下刚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应该让人民休养生息,而不是大兴土木。
第三个说统治国家的关键在于修德,获取百姓的支持,国都的选址并不重要,赵光义当年就是用这句话,阻止宋太祖迁都洛阳。平心而论,第二条最重要,第三条是可以解释的,获取人民支持与选择好的地方建都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完全可以同步进行。
所以到洪武后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国家元气有所恢复,朱元璋再次考虑迁都。御史胡子祺曾向他推荐四块宝地,分别为河东、汴梁、洛阳、关中。但河东苦寒,汴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洛阳的山川之险不如关中,所以“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向朱元璋大力推荐关中,希望他效仿汉唐,定都长安。
朱元璋很感兴趣,派朱标北上,到开封、关中等地考察,看看哪座城市最适合建都,“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谁曾想朱标回来后竟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在患病期间,还“上言经略建都事”,对爸爸交给自己的任务放心不下。最终朱元璋哪都没去成,不仅仅因为太子薨逝、自身年老,还在于关中、汴梁都已不适合作为首都。
先说开封,虽然有着无险可守的劣势,但因为身处北方,且漕运便利,成为朱温、石敬瑭、郭威、柴荣、赵匡胤等大佬重视的帝王之宅。首都有皇室、官员、政府机构,还有上百万的京军、百姓,任何一个地方凭借自己的力量,都无法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况且皇族、高级官员生活奢靡、挥霍无度,对物资的数量、质量都有极高要求。因此,必须通过漕运,从外地运输钱粮保证供给。安史之乱后,北民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太湖流域是粮食、税收最高的地方,天下仰给东南,财赋也半取自东南,“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所以漕运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经济重心的资源输送给政治中心。
可是到明朝,连接开封与江南地区的汴河早已废弃,这个过程在北宋灭亡后就已经开始了。宋孝宗乾道年间,大臣楼錀出使金国,亲眼目睹汴水部分河道已经干涸,有的地方变成了车马通行的道路,有的地方变成了房屋的地基,到宿州时,还看见有人在原先的河床上种植小麦。
北宋时期,汴河的作用是沟通南北,把淮南、苏湖地区的粮食运送至开封等地,靖康之变后,金国当然不会再投入人力物力维护运河,因为淮南是宋金双方对峙的前线,江南地区更是牢牢控制在南宋手里,即使汴河畅通,金人也无粮可运。如果明朝定都开封,必须把早已废置的汴河重新开凿、疏浚,成本过高,而且开封离黄河太近,常常爆发洪水,威胁城市安全,朱标北上前的洪武二十三年七月,洪水再一次光顾了汴梁,朝廷不得不下令赈灾。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想要根治水患是不可能的,说不定哪天大明君臣就被淹死了。
开封不行,关中就更不行了,山川之险尽管在战争年代是有帮助的,但以关中地区的经济、区位条件,还没等敌人兵临城下,君臣百姓就已经饿死了。早在隋唐时期,经过长时间的过度开发,关中植被破坏,土壤贫瘠,经济凋敝,民生艰困,开元年间,长安百分之九十的钱粮物资需要从外地运输,一旦漕运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必然人心不稳,政权岌岌可危。从地理位置看,长安比开封还要偏西,离经济重心更远,又有三门峡砥柱之险,漕运益发不便,这在隋唐时期就已多次证明。
开封不适合做首都,长安就更不适合。因此,“又遣懿文太子入秦相夺地势,卒以漕运不便而止”“河决开封”是朱元璋乃至朱棣放弃长安、洛阳、开封的主要原因。无论水患还是漕运,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生存,没有粮食、银子活不下去,遭遇自然灾害也活不下,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怎么定都呢?
那不迁都行不行?南京就在江南地区,实现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统一,漕运的成本比较低,不需要在物流方面花费巨大代价,可定都金陵有个致命弱点,离王朝的主要军事威胁太远了!朱棣登基时,有哪些力量可以威胁他的统治?内部就是朱元璋册封的那些藩王,朱棣自己就是这样上台的;外部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包括蒙古和女真。内部的好解决,建文帝、朱棣都削藩,使王爷们不具备挑战中央的实力,可游牧民族的铁骑就不好对付了,必须在长城沿线驻扎大量军队。士兵们既是朝廷利用的对象,也是皇帝防范的对象,他们可以把枪口对准敌人,也可以反过来发动叛乱,军队的调动权、指挥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否则安史之乱又要重演。
只是南京离边关太远,收到军事情报后再下达调令,委派将领,一来一回很容易误事,这边蒙古人都已经深入了,占领了很多城池,南京那边的命令才刚刚发出;如果把调度部队、任命主帅的权力也交给地方将领,便宜行事,又会埋下藩镇割据的祸根。无论防备敌人,还是防范自己人,首都必须选在北方,离长城更近的位置。正如明朝人郑晓所言“国家定都金陵,本兴王之地。然江南形势,终不能控制西北”,国防形势要求朱元璋、朱棣必须把首都北迁。
既然要迁都,北方哪个地方合适呢?传统的长安、洛阳、开封都不行,朱棣和大臣们讨论了几个月,认为北平最合适。首先,这是他做燕王的地方,是自己的老巢,知根知底,有个人情感在里面;第二,元朝对京杭大运河做过调整,从江南直接通往大都,不需要像原来一样先去洛阳,再北上燕京,明朝可以在元朝的基础上加以疏浚,重新恢复元代运河的作用,而不是重新开凿一条。
第三,北平就在边防线上,距离辽东、蓟州、宣府、大同都非常近,如果蒙古南下,无论是调动地方部队,还是直接出动京军,都十分的方便、快捷。同时它又处在蒙古和女真两大威胁的交界点上,征讨哪一方都很便利。第四,北京有足够的地理屏障,永乐十四年十一月,群臣上书说:“伏维北京圣王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西面有居庸关、太行山,北面有燕山,东面有山海关扼守辽西走廊。
朱棣上台后没多久,便开始疏浚运河,迁移百姓,运输钱粮,为北京的营建提供劳动力和各项物资。命令下达后,反对的声音不少,但明成祖没有动摇过。直到永乐十九年,北京的三座宫殿因雷击遭遇火灾,反对派的嗓门再一次高了起来。此时三座宫殿建成仅百日,时间很短,又因为自然原因而起火焚毁,信奉天人感应的大臣当然会借题发挥,朱棣内心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两条,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耗费的民力物力财力太多,加上地方官横征暴敛,贪污腐败,使民不聊生,统治危机加剧。人们不得不吃草根,嚼树皮,卖儿卖女,苟全性命。为了建造宫殿,官府在北京城内大肆强拆,部分百姓露宿街头,流离失所,好不容易找到安顿的地方,官府又上门强拆,有的人竟然被强拆了好几次,苦不堪言。营建都城需要很多建筑材料,中央自己没有,就向各地强行摊派,也不管这个省到底产不产这些物资,反正到时间必须足额上交。地方没有办法,只好花大价钱去别的地方采买,官员伺机虚报价格,中饱私囊。由于朝廷的专制、蛮横、腐败,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深受其害。
然后就是漕运成本的问题,北京离边关虽然近了,离经济重心江南却远了,京城每年消耗五百万石粮食,漕运每年输送三百多石仍然不够,随着人口增长,运输总量提高到四五百万石,导致负责漕运的地区疲于奔命,维护运河的官民痛苦不堪。朱高炽刚刚登基,原户部尚书夏原吉立即上奏:“当今江南民力困于漕运,请还都南京,以省供亿”,明仁宗非常认可,决定把京师迁回南京,可惜在位时间太短,没能如愿。他在遗诏中写道:“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漕运过程中的巨大消耗、劳民伤财,使朱高炽宁愿搬离父皇苦心营建的北京,让皇室、文武百官、京军重新回到南方。
北京还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在王朝军力衰落时,容易出现敌人兵临城下,朝廷即将覆亡的危机,这一点,黄宗羲总结的比较透彻:“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 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尽管有着漕运之难、兵锋之险,明宣宗及后来的历任皇帝,都没有把都城迁回南京,因为和这些困难比,保证边境安全、保证朝廷对边军的绝对控制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大明王朝才有活路,不被蒙古人、女真人或者叛乱的将领推翻。以当时的条件,在经济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的背景下,想要寻找一个完美的首都是不现实的,只有权衡利弊,选择最优方案。
以上就是北京作为首都劣势明显,朱棣为何仍坚持迁都?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北京作为首都劣势明显,朱棣为何仍坚持迁都?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