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族的衰落:一个家族的历史沦陷》一书以史实为基础,揭示了这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勾勒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画卷。鲁迅家族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经历了民国的动荡和新中国的建立,这个家族也随之步入破败的境地,辉煌的历史从此沦陷。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家族的兴衰原因、家族成员的命运变迁等,试图还原鲁迅家族的历史沦陷过程,以期启示后人铭记历史、警醒未来。
鲁迅在自传里面说:“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具体是什么变故,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难以启齿。
但是,如果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就会发现这场变故的始作俑者,就是鲁迅的祖父。
鲁迅的祖父名叫周福清,从小就是一个学霸,同治十年考中三甲第十五名,曾经做过金溪县知事。但是到了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的时候,在考中秀才之后,连续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第,周福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天忧心忡忡。
一天,五个同乡请周福清吃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们便吞吞吐吐说明了来意:准备花钱为孩子们求取功名。
原来这一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取士,这五个同乡深知自家的孩子是学渣,成绩在班上垫底,通过正规渠道肯定考不上,他们便剑走偏锋,五家共同兑了一万两银子,准备向主考官行贿,让他关照一下这五个孩子,大开方便之门。
银子凑齐了,但他们马上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如何接近主考官。
毕竟,主考官也是朝廷大员,不是你一个老百姓想见就能见的。
正当他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无意间得知今年浙江的主考官叫殷如璋,与周福清乃是同年进士,私交很好,于是他们便找到周福清,希望他从中牵针引线,让孩子们中举。
要知道,科考舞弊,追究起来可是要掉脑袋的。周福清的日子过得好好的,吃喝不愁,他没必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
周福清正要拒绝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周伯宜。
周伯宜的学习成绩也不咋地,就是这次参加考试,结果想都不用想,肯定考不上。
周福清心里想:如果答应这五家的请求,向主考官递名单的时候,偷偷把自己的儿子写在那五个人的后面,不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了吗?事成之后,不但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还能让这五家大大地欠自己一个人情。
最终,经过一番不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铤而走险,答应了五个人的请求。
这天,根据可靠情报,主考官的船已经到达杭州码头,周福清把银票和名单装到一个大信封里,找来一个叫陶阿顺的仆人,让他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周福清再三交代陶阿顺: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这里面装有一万两银子的银票,你在路上一定要万分小心。事情办成之后,赶快回来向我汇报。
陶阿顺一听吓了一大跳,一万两银子,自己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要是弄丢了,子孙后代不吃不喝八辈子也还不起呀!
陶阿顺小心翼翼地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见到了殷如璋,很不巧当时副主考也在场,两个人正坐着喝茶聊天。
陶阿顺说:“这是我家老爷的亲笔信,请学政大人收下!”
殷如璋是一只老狐狸,看到周福清的仆人送来一个大信封,马上便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他装作很随意的样子接过信封,往桌子上一放,说:“我知道了,你回去吧,替我向你家老爷问好!”
副主考也是一个官场老油条,赶紧端起茶杯喝茶,权当什么都没看到。
事情到了这一步,堪称完美。
但是陶阿顺回头走了一段路,突然一拍脑门:“糟了,我怎么忘了这件事?”
根据陶阿顺的经验,对方在收到钱以后,应该给自己开一个收据,让自己回去向主人交差,毕竟空口无凭。
更何况,这次是一笔巨款,那就更不能马虎了。
看到陶阿顺再次登门,殷如璋感到很意外,就问:“你又回来干什么?”
陶阿顺道:“你收了我家老爷的钱,总该打一个收据吧?”
殷如璋脸色一沉,喝道:“我什么时候收过你家老爷的钱?来人那,把他给我轰出去!”
糟了,对方果然不认账了,那一万两银子打水漂了!
一万两银子就这样丢进了无底洞,自己回去怎么交差?到时候主人不把自己打死才怪呢!
想到这里,陶阿顺急火攻心,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冲着殷如璋就破口大骂:“你们这些当官的,胃口可真大啊,一万两银子,说昧下就昧下了?”
这一席话,如同石破天惊,吓得殷如璋面如土色,汗毛倒竖。
周福清啊周福清,你怎么派了这么一个玩意儿过来,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
好吧,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了。
殷如璋真是一个变色龙,他马上就想到一个明哲保身的办法。于是,他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义正辞严地问:“啥,你说啥,信封里面有钱?哎呀,我真傻,真的,当时我怎么不拆开看看呢,我还以为是一封普通的问安信呢!”
殷如璋转身对副主考说:“请兄台为我作证,这封信我可没有拆启,事先根本不知道里面有银子。周福清公然行贿朝廷命官,法理不容,兄台可陪我一起去知府大人那里揭发检举。”
事情很快传到城内,此时的周福清正在一家客栈里等消息,他一听说事情败露,吓得撒腿就跑。他一口气跑到上海,想避避风头。
事情到了这一步,并没有完全恶化。当时的大清已经烂到了根里,官场行贿索贿靡然成风,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
苏州知府装模作样地对陶阿顺进行了一番审讯,说他精神不正常,扰乱公共秩序,象征性地判了他几年有期徒刑,而对周福清却没有任何处罚。
清朝官员官官相护,那都是基本操作。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没必要抓着周福清不放。
这边苏州知府已经结案了,那边在上海的周福清还毫不知情,整天生活在忐忑不安之中,他都快要抑郁了。
就在这时候,周福清遇到一个熟人,他叫陈秋舫,这个人与周福清还有亲戚关系,陈秋舫的岳父就是周家的人。
周福清带着厚礼找到陈秋舫,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讲了出来,并恳请陈秋舫回老家去帮他打探一下消息。
陈秋舫本来是一个泼皮破落户,把家产败光了,后来万般无奈做了周家的上门女婿,这厮平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周福清看不惯陈秋舫的做派,就说陈秋舫“喜欢躲在女人裙下,是个没有出息的人”。
陈秋舫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其实早就恨透了周福清。只不过当时周福清家大业大,树大根深,陈秋舫对他没有办法。
但现在不一样了,周福清落难了,陈秋舫瞅准了机会,认为扳倒周福清的机会到了,所以他收下礼品以后,并没有回绍兴帮助周福清打探消息,而是直接进京,把这件事捅给了朝廷。
当时的皇帝是光绪帝,正在励精图治,这位青年皇帝的眼睛里自然揉不进半点沙子,他接到举报以后龙颜大怒,下令严厉追查这件事。
皇帝亲自督办此案,各级官员不敢怠慢,周福清很快到案。
但是事情到了这一步,仍然没有完全恶化。
有人给周福清出主意:精神病人犯法,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在审讯的时候,只要你装疯卖傻,就可以免于罪罚。
没想到周福清性格倔强,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坚决不肯承认自己是精神病。他还振振有词地说:科场行贿这点事那么多人都干过,人家都可以,为啥到我这里就不行了?
周福清认为自己这点事儿,根本就不应该判刑,最多给一个处分,写一份检讨就算了。
犯法你还有理了,光绪帝决定严厉惩罚周福清。
于是,周福清被判斩监候。
斩监候的意思就是,虽然判处斩首,但是先关押起来,暂时不斩首。
死,也许并不可怕,但是在监狱里面坐着等死,那滋味可就不好受了。
眼看周福清就要被咔嚓了,周家人吓坏了,他们变卖田产,不停地送钱送物,拼命上下打点,最终周福清在坐了八年牢之后,被放了出来。
经过这一番折腾,周家光速败落了,周伯宜不但丧失了科举考试的资格,连以前考取的秀才也被剥夺了,还没等到周福清出狱他就含恨而终。周福清回到家,看到衰颓的家业,他触目伤怀,情郁于中,没过多久也撒手人寰了。
周家后人再也无力支撑这个大户门面,只能分开过活,鲁迅则跟着母亲搬到乡下外婆家里,受尽了轻蔑和欺辱。
周家由此开始衰落,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世家大族终于走向了消亡的命运。
周福清是一步错,步步错,不但断送了家业,也使十三岁的孙子鲁迅很早就看清了人间百态,世态炎凉。正如鲁迅在自传中说的那样:“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这条艰难的心路历程,曹雪芹曾经走过,现在又轮到鲁迅了。
家里有钱的时候,他们发现周围的人都很友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家里没钱了,周围的人马上换了一副模样,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真正的人间是什么样子。
但是发生这样的变故,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从此这个世界上少了两个兰陵笑笑生,多了两个文学巨匠。
以上就是鲁迅家族的衰落:一个家族的历史沦陷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鲁迅家族的衰落:一个家族的历史沦陷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