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逼娃”现象就会消失”

育儿 2024-04-12 15:14:01 桔子生活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家长们对于逆逼娃的现象也有了不同的看法。逆逼娃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逆逼娃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然而,随着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理解和尊重的增加,逆逼娃的现象也会逐渐消失。只有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看到网上一个高赞的段子:怒砸两百万,“鸡娃”到25岁硕士毕业,把娃鸡出抑郁症,父母鸡出脑溢血,然后毕业开滴滴……

很多暴跳如雷的中产父母在帖子下面吼,这都是特例!!

本人没有“鸡娃”的焦虑。作为一个上个世代吃到过学历红利的人,今天这篇,就来聊聊为什么“鸡娃”绝对不可持续。

一、遗传决定教育的上限

这届号称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父母,已经丧失理智到,要与自然规律逆着来的地步了。

无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抛出怎样的论据,充分说明能吃读书这口饭的,只能是少数人,中产家长们还是不甘心。

美国的行为基因学家凯瑟琳曾在她的论著《基因彩票》中,阐述过一个“爆炸性”的观点,即遗传基因对人生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可能比环境更大。

专业的论述我不再引用,作者用详尽的数据研究说明,基因的影响是真实存在、也无法打破的。

“人定胜天”的前提,是先要承认和面对“天”这一客观存在,然后再去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环境。

不信邪的家长会说,“正态分布”只是群体特征,你怎么知道我娃就不能“逆袭”?

只要资源和努力到位了,娃都能成学霸吗?

事实绝非如此。

资源这块不用谈了,这是显性的、可量化的条件,家长一般找不到什么借口。

但是努力,这是隐性的、无法量化的条件,所有“鸡娃”的家长,都会在这个条件上无限要求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衡量的标准,靠孩子每天付出的时间吗?还是靠孩子苦读认真的样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无穷无尽的学习里“磨洋工”、表演努力,即使他们全体都在“有效努力”,最后的结果,就是这张“蘑菇云”。

然后你家娃还是上不了重点中学。

很多中产都是被迫“鸡娃”,不是鸡了就能变好,而是不鸡就会滑落。

站在孩子身心的角度考虑,短期“鸡娃”的利益必定会被长期亏损所冲抵,这是必然的。他要么会在更高的学段被打回原形、沦为平庸;要么会付出极其惨痛的身心代价,可能终身都无法感受幸福。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顾一切“鸡娃”的中产父母们,不知道图谋的是哪一种“深远”?

二、学历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20年,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知识型技术型岗位的需求,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知识红利”的普涨,而这种普涨是与学历教育直接挂钩的。

我考大学那一年,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扩招,更没有985、211这样的规划,我的同龄人,都是那个时代“学历红利”的受益者。

我们通过拿到一个不错的文凭,的确就可以在就业市场获得较大的竞争力,进一家不错的单位,拿一份不错的薪水。

很多“小镇做题家”们,很可能就此走出家乡,落户一二线大城市,随着房价的飙升实现资产的增值。

但是现在呢?这样的路径还普遍存在吗?

本科学历已经蓝领化,除了一些头部高校的优势专业(基本上这种专业都是要读到硕博以上的),其他普通高校的一般专业,拿到就业市场,可能都比不上一个农民工的简历。

而大部分被鸡的孩子,大学时都会处在这个层级。

“学历贬值”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考研那么辛苦,硕士博士一样不好找工作,毕业后的工资,也不比本科强。

我真的很同情今天的孩子,没日没夜地学习、考试,累死累活20年下来,别说走上人生巅峰了,能不“家里蹲”就已经很好了。被“鸡”到抑郁自闭、甚至跳楼的案例屡见不鲜,成才成不了,成人也做不到。

内卷到极致,折射的是,这个社会已经无法创造增量价值了。

如果晚生20年,我一定厌学。这是我跟我儿子说的话。

读书当然有更广泛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与价值,但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这一套考学体制,就是为国选才,就是普通人攫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晋身之阶。

这样的路径依赖现在已经不成立了。并且,它的边际效益已经不是递减,而是直接打骨折,打到灰飞烟灭的那种。

三、数字化时代的有效努力

当父母真的不容易,因为在孩子未成年时,很多选择是由你来把控的,而选择,的确是大于百倍的努力。

我去年才知道,现在QS排名很高的两所新加坡高校:新国大和南洋理工,在我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曾经对中国几所高校开过绿灯,只要是这几所高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任意选择这两所高校的相关硕士专业就读,学费和生活费全免,每月还有生活补助,足以cover日常生活开支。

我的母校就在那个绿色清单上。我是以最优等毕业的,符合全奖申请条件。

如果我的父母,当年有这样的信息渠道和国际视野,那么我在新加坡读一年制硕士然后再申请牛剑的硕博文凭,简直易如反掌。

这就是当年像我这种,有学习能力,但是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的最优选。

何况20年前,留学红利的高峰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绝好的机会。

我当然不怨我的父母,当年能有这样意识和信息渠道的中国父母,千万人里也没有一对,但是这会提醒我,为人父母,有高一层的眼界和资源是多么重要。

尤其是在当今这样卷无可卷的现实面前,你不光是在拯救你的孩子,也是在拯救你自己。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布局,会带来几代人的“松弛感”,否则,你辛辛苦苦爬到一座山顶,你的孩子依然要从山脚开始往上爬。

努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必须的,但是要找对方向和轨道。

我做商业模式输出,会格外关注杠杆的位置。教育也好、赚钱也好,优质的模式一定是架对赛道的复利模式。

不是一开始就要把孩子鸡上一个什么高峰,恕我直言,这种只顾眼前短期利益、要吃尽每个阶段每个铜板的人,不配拥有财富自由。教育规划也是一样,从长远来看,让孩子在适合他的轨道上收获最长久的价值,才是让他越往后、收益越大化的正确姿势。

要么你鸡自己,换个身份,给娃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要么你掌握足够多的生产资料,无所谓娃读书读成什么样。

前一种,不得不提的是,如果娃将来回国,那么留学红利也在消退;如果娃留海外,发达国家也没那么好躺平了,并且,世界局势动荡因素在增加。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对于普通中产来说,你是砸锅卖铁在国内鸡娃,还是费尽周折在国外落脚,差别并不大。你娃能不能过得松快点,一是取决于他的智商,二是取决于国外神仙般的底层生活还能延续多久。

后一种,其实更靠谱一点,因为主动权在你。你想在娃身上使劲,这多半是不现实的,但是自己能做到哪一步,这是相对可控的。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势能高于孩子的势能,你们都会轻松很多。如果父母烂泥一滩,却指望孩子出息,那么孩子唯有凭借个人素质胜出,这是基因彩票的事,可遇而不可求。

他获得高势能了,也势必会与父母做切割,该自己支棱的还得自己支棱起来,即使不能助益,也至少不要拖孩子后腿吧?

这两种努力,如果你都不想做,还是想换个思路“鸡娃”,那你可真是够懒够废的。

很多教育博主都说,现在是AI时代啦!要培养孩子的感知力、领导力、审美力、沟通能力blablabla

你培不培养,人工智能时代都不再需要全员上班了。

你让你娃活出自己就可以了,单一的评价标准将被打破,每个人在水瓶时代都可以活在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中,“鸡娃”也就不存在了。

活成自己,还用“鸡”吗?

新一代年轻人已经用不婚不育表达了对疯狂鸡娃等内卷社会的绝望和抵抗,人到中年的你,手头已经有个娃,甚至几娃,就不得不面对下行周期、老龄化、AI挑战、学历下沉、择业观念改变等诸多冲击。

要明白,人与人的竞争,绝对是系统的竞争。在家庭这个层面,娃只是系统的末端环节,你才是高一级的存在。放弃自己的成长而鸡娃,是舍本逐末的无知和短视行为。

你绝不是在为他好,而是让他与别人家两代甚至数代人的资源对抗,而他能对抗的唯一途径,只有学习,这条已经越来越没落的资源争取之路。

你是心硬?还是无能?

以上就是“逆“逼娃”现象就会消失”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逆“逼娃”现象就会消失”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