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失去了祖国和信仰:从超级大国沦为三流国家仅数月

文化 2024-06-04 12:55:01 桔子生活

苏联人在1991年失去了他们的祖国和信仰,这一曾经的超级大国在短短数月内沦为三流国家。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在解体后,一夜之间失去了统一的政权和意识形态,许多人面临着丧失方向和彷徨的困境。对于苏联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未来方向。

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陷入了大麻烦。该国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可怕的40000%,经济负增长12%,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尖锐到无法抑制,国家危在旦夕。但从1985年开始,玻利维亚政府施行了一套包括放开物价、倡导自由贸易、大力推进私有制等政策在内的改革,国家状况在经历了初期的震荡后,这套改革方案取得了奇效。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就被抑制在22%以内,从1987年开始,该国经济扭亏为盈,以每年至少2.5%的速度增长。

玻利维亚成功的案例举世瞩目,尤其引起了地球另一端的一个国家密切关注,这个国家就是曾经高傲的超级大国苏联。众所周知,苏联受困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尤其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经济发展已然停滞不前。虽然之后经历了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两位干才,苏联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复兴趋势,但遗憾的是,两任最高领导人高龄多病,加起来在任还不到3年。戈尔巴乔夫上任时春风得意,公开嘲讽苏联的政治是“病夫治国”,并说“病夫治国的象征意义便是这个体制本身也濒临死亡”。

不难看出,接过权柄、时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是有野心的,他希望通过一场规模宏大的改革彻底各处数十年来苏联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此时,玻利维亚火速自救的经验给了他启发。不过,这个被后来的人们讥笑“头脑简单”的苏联总统,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是西方国家挖好的一个大坑。

玻利维亚改革思路的核心,通俗的说就是彻底放弃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再强力干预经济发展,顺其自然,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市场供求关系的自我平衡带动经济秩序回归正常。这种反常规的手段可能会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雪上加霜,对局势造成更大的冲击,仿佛让一名重症难医的病人进入休克状态,这种改革因此也被称为“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有玻利维亚成功案例作支持,加上西方国家大肆包装与鼓吹,萨克斯连同“休克疗法”一下子享誉世界。戈尔巴乔夫急于证明自己,因此有些慌不择路。然而客观地讲,此前的苏联穷归穷,但苏联人整体极高的公民素养与国家认同感一直维护着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戈尔巴乔夫的“500天计划”彻底搞乱了苏联。

有一位对苏联社会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指出,苏联人沉默寡言,外表看似高冷,实际非常有趣。如今,在咱们不少人的印象里,俄罗斯人思路清气,鲁莽而冲动,实际上,当时苏联的教育制度完善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民众也积极地接受文化熏陶,教育水平高居世界第一。1975年,苏联人进入剧院等类似场所观看演出的总人次达到2.51次,平均每人为0.95次,这个数字比如今的我们几乎高出一倍。苏联人常常会为了一个面包排一整天的长队,但他们却极少会因此爆发矛盾。苏联人有个习惯,他们喜欢把备用钥匙放在门口的垫子下面,大家心照不宣,但苏联极少出现失窃案;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人,他们感到口渴时随时都可以在路边敲门讨水喝,主人往往会非常热情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另外,苏联人对极其贫乏的物质生活感到不满,但却远没有到唉声怨气的地步。苏联国内当时有句话这样讲:“国家装着发工资,我们就装着干活。”即便如此,他们从内心深处又认可劳动,认为以劳动换取生活资本是正常而光荣的。那些靠投机倒把谋财的人会遭到全社会的鄙视;与之相对的是,苏联民众认为,通过劳动经营跻身上层社会,住豪宅、开豪车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些富豪还会受到尊重。

随着戈尔巴乔夫试图一步完成经济市场化尝试开始,苏联原本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遭受灭顶之灾。人民没有了信仰,国家对经济失去把控,方方面面都开始失控。苏联解体后,表面上看,叶利钦的俄罗斯继承了这个昔日超级大国大部分家底,堪称人生赢家,然而此时的俄国尚有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大多数企业半死不活,整个国家穷得叮当响。叶利钦希望俄国能够通过一场巨变重振雄风,这位志大才疏的政客偏听偏信了年仅35岁的叶戈尔·盖达尔忽悠,居然再一次接受了“休克疗法”。与此前不同的是,戈尔巴乔夫尚且知道有的放矢,“500天改革”同“休克疗法”还有所差别,叶利钦干脆照搬照抄,甚至还找到杰弗里·萨克斯本人“取经”。

改革大致分为三大阶段,熟料这一系列的措施,一步一步将俄罗斯拖入深渊。首先,政府提高社会各阶层收入水平,放开物价,鼓励交易自由。在最初的三个月里,该举措收效明显:俄罗斯的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商品,经济呈现如一派繁荣的发展趋势。然而好景不长,商店职工与黑市串通,将商品转手倒卖以牟取暴利;生产原料、燃料等价格的上升导致生产成本骤增,商品价格成倍增长,导致消费市场由盛转衰。需求的下跌抑制了供给,企业压缩生产,市场很快就进入死循环,再次变成一潭死水。卢布疯狂贬值,仅一个月里,商品价格就上涨了65倍,俄罗斯进入了恶性通货膨胀。

眼见大事不妙,政府决定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对商品缴纳重税,最严重时,商品增值税率高达28%。同时,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不惜一切手段消减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希望能够抑制通货膨胀。谁知企业本来就负债累累,这样一搞更是乱了套,一系列连锁反应令全国经济陷入崩溃。无奈之下,政府又不得不再次放宽政策,1992年,俄罗斯一次性增发18万亿卢布,同时开始大规模推行私有化。根据计算,政府拿出了占1/3约为1.5万亿卢布的国有财产分给1.5亿公民,每人分得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这种自欺欺人的手段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经过疯狂的货币贬值,1万卢布的购买力也就是一套上点档次的衣服而已。在这轮私有化过程中,大量财富涌向了极少数人手中,寡头开始主宰俄国经济,苏联残存的经济体制被彻底破坏,大量农村惨遭摧毁,俄罗斯经济陷入一轮又一轮的衰退。

“休克疗法”为西方国家立了大功:即便是在最低谷时,苏联的GDP也从未低于美国的50%,然而俄罗斯却只有美国的10%;国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冶金等“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产业成了民族经济的顶梁柱,换句话说,在那段时期,这个曾经骄傲的大国居然几乎依赖能源和工业原料出口维持生存。经济的不景气进一步促使俄国政府缩减科技开发等经费投入,国内产品竞争力不断下跌,百姓生活一落千丈,整个国家死气沉沉。当时的俄罗斯,同世界三流国家无异。

虽然“苏联”这个概念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它的解体仍然是当今讨论最为热烈的历史话题之一。有阴谋论者甚至妄言:戈尔巴乔夫或是叶利钦早就加入了“共济会”,干脆从一开始就想搞垮苏联。这些说法看似言之凿凿其实没有多少干货,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历史存在的意义是供后人参考,我们能从苏联解体前后的那段历史中获得怎样的教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变得富强,照搬照抄是几无可能的;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路并坚持下去,这才是一个国家能够秀于世界之林的关键。

以上就是苏联人失去了祖国和信仰:从超级大国沦为三流国家仅数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苏联人失去了祖国和信仰:从超级大国沦为三流国家仅数月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