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厌学症与抑郁症在近年来愈发频发,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关注与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健康、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网友提问: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重点关注测评异常学生,将对抑郁症的防范带来哪些好处?
11月9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教育部介绍,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工作。
教育部指出,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持续开展抑郁症防治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其识别抑郁症的能力。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前言
最近来找我们做咨询的家庭,一来就是严重心理问题,很多去过医院开过药了。
我们管心营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厌学的问题,而是厌世的问题。
上学真的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无论小时候多么可爱的孩子,上学都没那么可爱了,除非考了年级第一。
差生的心理问题就不用说了,只要成绩考得不好,就算你没有心理问题,也要给你制造点问题出来。
但是我们管心营最近观察到的现象是,很多成绩中等,甚至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很多成绩一般和成绩好的学生也焦虑得不行,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是啃手指,不是我们平时轻微的啃,而是啃到破皮。
现在的孩子们,真的很不快乐,非常不快乐。
很多家长很困惑,为什么现在物质条件这么好,孩子还是不快乐呢?
其实也是因为物质条件好了,所以孩子很难获得快乐。
以前的时候,孩子不开心了,一切物资都是稀缺资源,家里买个冰淇淋,孩子就能快乐起来。
但是现在,一个正常收入的家庭,谁还买不起冰淇淋了?天天吃都可以。
正是因为物质发达了,所以物质没办法让人快乐了。
那么不愁吃不愁穿,现在的孩子愁什么?
——精神需求。
现在的孩子精神需求真的很少被满足。
过年的时候,每当走访亲戚,被问得最多的是“孩子上几年级了?”“成绩怎么样?”“排多少名啊?”
几乎没人关心孩子生活得如何。
“在学校有认识什么新朋友吗?”“在学校过的开心吗?”“你一般和同学玩什么游戏啊?”这些问题有人问吗?没人问。
也不要怪现在的孩子老玩手机,不和愿意和亲戚聊天,和亲戚聊天真的很不快乐,不快乐到了什么程度?需要上网查攻略“过年如何应对亲戚的问话”。
这些生活的问题家长往往视而不见,只有在咨询室中当咨询师帮孩子说出来的时候,家长才能理解孩子生活得多么不快乐。
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需求也是在关系中被满足的。
我们管心营是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专门处理由厌学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
本文大概3000字,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回答,具有一定专业性,阅读需要耐心。
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创作不易,希望你能够双击点赞鼓励一下我们的创作
1
同伴关系:争夺成绩与尊严
很多时候,学习不是问题,竞争关系才是问题。
这种竞争关系,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分数和排名。
记得有一个大一的学生和我说:
高三的时候,教导处打算把早上7点30分的早读,改到7点,这样可以增加30分钟的背书时间。
班主任询问,大家对这件事情有没有意见?
这个时候,他就和老师说,“7点实在太早了,现在七点半很多同学都昏昏欲睡,连看早读的老师,有时都跟着睡觉。”
结果班主任就带着讥笑地说“这点苦都吃不了,难怪成绩不好,你想睡觉就睡觉,不要影响其他同学进步。”
他当时就很无语,就因为他的成绩不好,班主任就不重视他的意见。
实际上,他已经在重点班里了,在整个年级已经处于前20%,可还是会感受到这种歧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校争夺的不仅仅是成绩和未来发展,而是自信、尊严的争夺。
假如你是学生成绩不好,就没有尊严,就没有人尊重你。
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即使你是一个努力的“好”学生,你也未必能获得好成绩。
因为高考是排名制的,而不是任务式的。
排名制的按优秀程度给奖励,任务式的按完成情况给奖励。
现在的学生学习辛苦的地方不在于学习本身,而是在于学习的竞争压力。
高考本身就是一种内卷,每年招生的名额是差不多的,A大学今年只招10个人。
这届的学生质量,即使从600分提高700分,A大学的名额也不会再多一个,还是固定10个。
只要存在高考,学习就一定会是痛苦的。
学习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在高考中获得更高的成绩。
在高竞争的压力下,内心一定是焦虑和竞争的。
与其说是学生们厌学,倒不如说是学生们讨厌竞争的同伴关系。
2
师生关系:逃不掉的上司
学校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的老师,更像是上司,学生的成绩就是kpi,升学率就是业绩。
分数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考核,更是对教师的考核。
管心营这里也理解老师的压力,老师也是人,不是神。
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我们连老师也是“批量”生产的。
得益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让能大多数人学习文化知识。
其实现代的教育蛮成功的,只要到学校去上课,基本的读书写字、文化知识、数学逻辑都能学会。
所谓的读书读不进去,其实是指考试考不过别人。
老师在大家的认知中,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要求对小学、中学的老师实在太高了。
往往到了大学、社会,甚至读研究生之后,导师或者师傅才是那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倒霉点,可能博士毕业都找不到一个好导师带你入行。
大家可能不太理解,在大学之前,老师教的都是【标准化】的知识,教育更多是工作任务。
而到了大学之后,老师要是愿意教你,他教的东西往往是自己投入心血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老师的【道】。
所以在高考前,老师的教育任务大头还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家长们也关心这些。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老师本质上是不对学生负责的,是对家长和领导负责的。
老师更像是一个小领导,管理着班级的几十号人,从组织结构角度来看,班主任就是上司嘛。
但是,成年人干得不爽了,是可以离职的,而未成年干得不爽了,还没法走。
就算走,其他的学校中情况也大同小异,还是一样的处境。
心理老师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心理老师需要对领导负责。
原则上,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需要帮助学生保密的。
但是学校领导往往要求心理老师上报材料和情况。
而心理老师就陷入了两难,自己兜着万一学生出事该怎么办?而告诉领导,又违反了保密原则,这会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又被破坏掉。
所以学校中的心理老师往往只能做情感安慰工作,很难解决矛盾冲突问题,这不是老师不给力,而是身份决定的,老师也要吃饭的。
学生在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就很微妙了,学生们讨厌在这段关系中,老师不对自己负责,对家长和领导负责,以及自己对无法脱离关系的无奈感。
3
家庭关系:过于功利的家长
之前有一个来咨询的男生,吐槽自己的父母“我爸妈比资本家还黑心,加班还没加班费。他们自己也不乐意加班,老问我为什么不喜欢学习,为什么一写完作业就玩,不多学习会。我也没见他们义务多加会儿班啊!”
一个普通的孩子,成绩中等,各科都很平庸,没有哪一科是拔尖的,就是人群中最普通的一个,对学习也不怎么上心。
但是唯独对玩游戏很上心,写作业不用心,玩个游戏能找半天攻略,计算各种最佳选择,从来没见过写数学题这么认真过。
每当看到孩子玩得这么投入的时候,几乎没有家长能忍住不说这句话
——“要是你能把玩游戏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你肯定不止这个排名。”
实话说,理性上家长当然明白孩子除了学习以外,还有玩、吃美食、交友、追求个人理想等等需求。
实际上,家长就像无情的资本家一样,总是希望孩子“加班”学习。
看见孩子玩就不痛快,看见孩子学习就安心。
亲子变质成这样,未免太功利了一些。
现在的孩子情感负担是真的重。
对于孩子来说,谁对他好,他心里也清楚,自然就想回报。
但是他长大之后,就发现了,他回报不了家长,因为家长希望他考名牌大学。
很多家长都没意识到,考名牌大学这个要求,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很严苛的要求。
几乎每个大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孩子考名牌大学,想孩子赚大钱,想孩子有社会地位,但问题是名牌大学就那么几个,创业成功的老板也就那么几个,当大官的也是那么几个位置。
这就有了一个问题,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大概率是做不到的,那做不到怎么办?
家长往往不会给出答案,而是不断地希望子女去竞争,直到胜利为止。
很多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本质是对关系的不满。
在家庭中,对关系不满,是只有子女考得好,才能获得父母的爱,父母不是爱他,而是爱成绩好的他。
本文来自厌学症心理管心营,转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厌学症家庭,标明出处后欢迎转载。
以上就是青少年厌学症与抑郁症频发:引起教育部重视,我们应该关注哪些问题?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青少年厌学症与抑郁症频发:引起教育部重视,我们应该关注哪些问题?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