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常常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些事情,但有时候他们的期望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负面影响。 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是关键,而请勿强迫孩子做以下五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强迫孩子可能会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注意避免这些不当行为。
小男孩俊俊,因不满被妈妈逼着练琴,于是猛地把门关上,反锁了。
气急败坏的妈妈竟然用斧子把门,劈!开!了!
最后,俊俊当然是被狠狠地教训了一番,带着眼泪乖乖去练琴了。
听完,真的是太心疼这个孩子了。
妈妈狠狠劈门的那个情景,怕是会永远定格在孩子心里了吧。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因为爱,难免会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发展得好。
但是,孩子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些事情急不得,逼迫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孩子6岁前,这5件事千万别逼孩子做。
1. 逼孩子勇敢
有一个朋友,对女儿要求特别严厉。
她的口头禅是:“做不到,就别叫我妈妈!”
女儿一岁半的时候,走不动要抱抱,她说什么也不抱,必须让孩子自己走到路尽头。
女儿学舞蹈,跳不好下课就要一直跳,直到动作达到标准为止。
女儿怕黑,那干脆就让她哭到习惯。
她说: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能勇敢。
女儿上小学时,一次在体育课上晕倒了。
原来,她周末逼着女儿爬最高的素质拓展道,女儿一脚踩空,摔伤了胳膊。
但因为怕妈妈责怪她不勇敢,所以一直憋着不敢说。
朋友只关注孩子的行为是否勇敢,却忘了妈妈的关爱、理解和保护才是孩子勇敢的由来。
勇敢从来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孩子从内心自然生长出来的。
只有内心有充足的爱和能量的孩子,才敢去大胆尝试,才能拥有真正的勇敢。
否则,一味地逼迫,只会让孩子更加脆弱。
2. 逼孩子外向
我们小区里有几个年龄相仿的小孩儿,总在花园里一起玩。
其中有个内向的男孩,每次出来玩都被妈妈催:
快跟大家说你也想一起玩儿,快去啊!
你活泼一点,扭扭捏捏干什么?
这几年下来,在妈妈内向、不合群的数落下,男孩的交际能力非但没进步,反而说话开始结结巴巴了。
《安静,就是力量》的作者说:我们一味地吹捧外向,其实是犯了严重的错误。
内向只是性格的一种,不等于胆小、懦弱,只是孩子更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罢了。
其实,内向孩子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更优秀。过多的社交和热闹,对他们反而是一种消耗。
这位妈妈的逼迫和负面标签,压得孩子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更加重了他融入群体的恐惧和焦虑。
纪录片《零零后》里有个从小到大都内向、孤僻的女孩。
幼儿园老师劝她融入集体,她却说:
我就喜欢自己玩儿,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十年后,长大的女孩也有了朋友,但还是享受一个人的孤单和自在。
存在即合理。
比起外向,我们更希望孩子拥有真正的快乐。
3. 逼孩子分享
女儿小时候,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次邻居带着女儿萱萱来我家做客,还给女儿带了玩具。
当时正赶上女儿不在家,临走时,我从女儿乱七八糟的布娃娃中拿出一个送给萱萱。
晚上睡觉时,女儿发现布娃娃不见了。
我告诉她送给萱萱了,女儿听后大哭不止,非要我去要回来。
虽然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但送出去的东西怎么好意思再要回来,好说歹说才算是把女儿安慰住了。
结果没过两天,我在收拾女儿房间时发现,那个被送出去的布娃娃正安静地躺在那堆娃娃中间。
原来4岁的女儿,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到隔壁邻居家把娃娃要了回来。
我没有怪女儿,这本来就是她应该享有的权利,是我强行把她的东西送给了别人,又没有帮她争取回来。
女儿用行动证明,她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权。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私下把女儿的东西送过人。
女儿也没有因为她的自私而不懂分享,恰恰相反,现在她与伙伴的关系很好,懂得谦让,也更知道享有自己的权利。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理所当然可以分享的那些小玩意,却是他们安全感的所在——这是我的东西,我才有支配它们的权利。
逼孩子分享,不但会失去孩子的信任,还可能让孩子更加不会表达、更加懦弱和依赖他人。
分享是一种美德,但前提永远是尊重、自愿和快乐。
4. 逼孩子分房睡
母子分房睡是大事,可该在几岁分呢?
3个月、6个月、2岁、3岁、4岁,还是普遍提倡的5岁?
闺蜜在孩子5岁生日的第二天,就着急逼孩子自己睡。
不能拖了,不然就影响独立了!
结果,孩子要么睡不着,要么总在噩梦中醒来。
有一次,儿子说害怕,非要跟父母一起睡,又被闺蜜训斥了一顿,生拉硬拽地将他拖回去。
结果,儿子竟用打火机点着纸,引燃了窗帘,幸亏被及时发现。
孩子哭着说:“妈妈,我错了,房间里有只大怪兽,我害怕,书里说用火可以把它吓跑……”
最后,闺蜜带着深深的挫败感,又让孩子睡回了大床。
养孩子真的有固定公式套用吗?
如果说科学育儿有标准,那也只能是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发展特点。
当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时,分房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5. 逼孩子过早认字
1968年,美国一位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认识了字母“O”,孩子的母亲将老师告上法庭,理由就是过早教孩子认字母,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
最后,妈妈赢了。
比提前教孩子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天性。
一位教育学家讲过一个案例:
一个男孩,在妈妈的严格教导下,3岁就认识2000多个字,会20以内的加减法。
大家都以为神童前途无量,谁知这孩子一上学就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觉得在学校一点意思都没有,最后不得不休学一年。
而经过跟踪研究,那些被逼着过早认字的孩子,初入学时确实有些许优势,但3年级后就不明显了。
塔夫脱大学教授在《阅读大脑的故事和科学》中提到:
阅读时,大脑需要把视觉、听觉、语言、概念生成等复杂的功能综合起来,而孩子的这些功能一般要在5~7岁之间才能完成,男孩比女孩还要晚一些。
如果把这个过程提前,就等于让孩子执行一些他们不具备的功能。
孩子4岁前主要运用右脑,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而文字、字母、数字都是抽象符号。
过早地认识这些,孩子不仅不能真正理解和吸收,还会损伤想象力和直觉力。
因此不要强迫孩子4岁前认字。
认字早不等于学习好。决定学习好坏的,是学习能力,而不是提前学习。
陪孩子一起讲故事、读绘本,丰富孩子的词汇,或者多讨论一下问题,这些会比早识字更有意义。
教育学家说: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如果孩子是一棵小树,那么就让他自然生长,必要时施以援手,而不是处处干涉、紧逼,这才是优秀父母应该做的事。
有耐心、有悟性的父母,才能收获一个枝繁叶茂的孩子。
以上就是请勿强迫孩子做以下五件事,对孩子的一生可能造成危害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请勿强迫孩子做以下五件事,对孩子的一生可能造成危害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